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沙烏地—葉門問題與英義兩國

1934年沙烏地與葉門的邊界劃分,並不是一切問題的終點,歐洲帝國主義的勢力仍陰魂不散,沙烏地持續南進的企圖也只是暫時停下腳步,直到21世紀的今天,葉門仍是國際政治角力的重心。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今日的葉門(Yemen)深陷內戰烽火與強權介入的危機,和平尚遙遙無期,然而,早在一百多年前,葉門地區就已是各方勢力鬥爭之地,例如紹德家族(Saud)、哈希姆家族(Hashemite)、還有葉海亞(Yahya)領導的什葉派勢力,此外也有強權介入,例如英國與義大利。故事要從18世紀紹德家族在阿拉伯半島(Arabia)的擴張,以及隨後歐洲帝國主義者勢力競爭說起。

18世紀起,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領土阿拉伯半島中心內志(Najd)地區的紹德家族,兩度建立王國,而在18世紀末曾打敗漢志(Hejaz)的哈希姆家族,一度主導伊斯蘭聖地麥加(Mecca),也向南挺進葉門地區。儘管鄂圖曼在16世紀從北方進入阿拉伯半島,卻面臨當地勢力的抵抗,在這區域發揮的影響力並不大。與此同時,1798年法國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佔領埃及。這讓鄂圖曼感受到內外兩股勢力的壓迫,於是隨後派遣軍人穆罕默德阿里(Mohammad ‘Ali)南下處理,1801年將法軍驅離,也在幾年後進入漢志擊敗紹德王國,埃及地區與周邊(包括麥加)自此成為穆罕默德阿里管轄範圍。

由於穆罕默德阿里日益強勢,甚至有意脫離鄂圖曼。當時對亞洲海上貿易已具影響力的英國,也擔憂穆罕默德阿里會成為紅海(Red Sea)與周邊區域的壟斷勢力,故於1839年佔領葉門最南方的亞丁港(Port of Aden),以做為英國自埃及到印度之間的貿易中介站。到了19世紀中葉,埃及的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在英法兩國的主導之下建造及啟用後,讓英法兩國在西亞的商貿活動更加有利可圖。然而,不是只有英法試圖運用蘇伊士運河來拓展影響力,19世紀中葉崛起的義大利也是如此-義大利在紅海的西海岸厄利垂亞(Eritrea)建立海軍用地,隨後在葉門也有密集的商貿活動。而葉門地區也有不少部落與勢力,例如在亞希爾(’Asir)的伊德里斯家族(Idrisi)以及什葉派,兩方勢力都想脫離鄂圖曼的掌握,也使得這地區的穩定與否,成為英國與義大利最關注的問題。1911年義大利與鄂圖曼開戰,其目的是為了取得利比亞(Libya)地區,但同時義大利也鼓動伊德里斯對抗鄂圖曼。

當時對亞洲海上貿易已具影響力的英國,擔憂穆罕默德阿里會成為紅海與周邊區域的壟斷勢力,故於1839年佔領葉門最南方的亞丁港,以做為英國自埃及到印度之間的貿易中介站。圖為1890年代的亞丁港。(維基共享)

20世紀初期,紹德家族在阿布杜阿齊茲(Abdulaziz)領導下重新崛起,建立第三紹德王國,一如以往向漢志地區擴張,同時往南進入亞希爾,欲取得納季蘭(Najran)的綠洲。半島上的動亂使得英國必須與鄂圖曼多次協商半島的秩序,1914年3月《英鄂協定》(Anglo-Ottoman Convention)便是一例,雙方劃定在葉門由巴納河谷(Wadi Bana)為界,以北為鄂圖曼的葉門,以南為英國佔有的亞丁,南北葉門於是就這樣劃分出來,而英國藉該協定讓紹德勢力不致影響亞丁。然而沒多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鄂圖曼因與德國同盟,成為英國的交戰對象。英國為讓戰爭無後顧之憂,便於1915年12月與紹德家族簽訂《達林條約》(Treaty of Darin),承認後者在內志的權威性。與此同時,哈希姆家族欲脫離伊斯坦堡(Istanbul)政府的管轄,建立阿拉伯人的王國,遂於1916年加入英國陣營。英國還招募北葉門的葉海亞、亞希爾的伊德里斯,一同對抗鄂圖曼。義大利則在1915年加入英國陣營,也與葉門地區的勢力共同合作。

戰爭結束後,鄂圖曼已完全喪失在阿拉伯半島的權威,紹德家族除了持續與哈希姆交惡外,也毫無顧忌地往亞希爾邁進,威脅了伊德里斯。英國在1916年《賽克斯—皮科協議》(Sykes-Picot Agreement)之後,取得在伊拉克(Iraq)、巴勒斯坦(Palestine)的控制,但紹德家族的勢力擴張,尤其是往北方的拓展,將影響英國在伊拉克與巴勒斯坦的優勢。1924年之後,阿布杜阿齊茲在漢志的控制已是既成事實,甚至漢志民眾也不得不承認紹德家族的管轄,這讓阿布杜阿齊茲得以加強對亞希爾的控制。1923年鄂圖曼正式瓦解,紹德家族、哈希姆家族、葉海亞、伊德里斯、英國等勢力競爭,就從葉門地區為中心開始向外擴大。不過,義大利對於葉門、亞丁等地區的虎視眈眈讓英國很是擔憂,畢竟戰爭時期的合作,具有為了最後勝利不得不妥協的意涵。

鄂圖曼軍人與葉門當地人民。(維基共享)

此時,義大利已由法西斯(Fascist)的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掌政。義大利雖是一戰的戰勝國,但對於戰後沒能獲得應得的利益很是感冒,法西斯黨人對戰後國際局勢最為不滿,於是在1922年取得政權後轉而抵抗由英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紅海與葉門又成為英義對峙的緊張地帶。1926年8月,義大利承認葉海亞在北葉門的最高地位,也承諾在北葉門需要保護時將提供協助。10月,紹德與伊德里斯協議雙方各自擁有一部份的亞希爾,即紹德持續向南進入葉門將不受干擾。由於葉海亞曾多次進攻亞丁,英國告知義大利,他們無意控制紅海,義大利在紅海西岸仍可擁有優勢,希望藉此平息兩方的緊張狀態。

1932年,紹德建立沙烏地阿拉伯,1934年3月,沙烏地與葉海亞交戰。義大利雖已與英國進行過權益分配,但此時仍支持葉海亞。不過,法國在東非握有的優勢,原本來就對義大利造成威脅,此時法英兩國便一同要求義大利遠離葉門糾紛。沙葉之戰,葉海亞的優勢在於山區經驗,沙烏地難以再往南挺進,雙方於5月停戰,6月簽署《塔伊夫協議》(Taif Agreement),沙烏地擁有亞希爾、納季蘭、吉贊(Jizan),這區域以南則為葉海亞的葉門。然而,1934年沙烏地與葉門的邊界劃分,並不是一切問題的終點,歐洲帝國主義的勢力仍陰魂不散,沙烏地持續南進的企圖也只是暫時停下腳步,直到21世紀的今天,葉門仍是國際政治角力的重心。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