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埃及—利比亞問題與英義兩國

鄂圖曼在北非不僅有英法埃三個威脅,19世紀下半葉還有義大利加入戰局。義大利基於重建羅馬帝國榮光的企圖,欲再次成為地中海的霸主,向北非進攻就成為必要行動。在歐洲,義大利的行動算是付諸民族主義,但在北非則是帝國主義的展現。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在1923年走入歷史,但在此之前,帝國已步入解體狀態。19世紀中葉埃及(Egypt)與利比亞(Libya)這些原屬鄂圖曼的省分相繼脫離伊斯坦堡(Istanbul)管轄就是一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埃、利的邊界畫分,呈現了歐洲帝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的角力與衝突。這與法國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在1798年攻佔埃及一事有關,同時開啟了強權從19世紀後在東北非的競爭。

早期並沒有利比亞這個國家,「利比亞」意指尼羅河(Nile River)西側的地區,在16世紀之後雖然成為鄂圖曼的領土,但該地既有勢力不願意受外人統治,以致於鄂圖曼在此區不具有效管轄。18世紀末,拿破崙進軍埃及之際,也把勢力深入利比亞地區,試圖以該地區做為法國在地中海南岸的重要據點。鄂圖曼君主派遣穆罕默德阿里(Mohammad 'Ali)的部隊進入埃及,於1801年將法軍驅離。而英國早在18世紀末已在亞洲海域取得優勢,拿破崙占領埃及一事,讓英國警覺東北非若不穩定,則可能失去在亞洲海上霸權地位。

然而,隨後穆罕默德阿里與鄂圖曼關係惡化,利比亞地區也有反對鄂圖曼的勢力,同時法國占領了阿爾及利亞(Algeria),鄂圖曼試圖重建權威,卻僅重新取得在利比亞地區的優勢,遂於1835年設置了的黎波里塔尼亞(Tripolitania)、昔蘭尼加(Cyrenaica)、費贊(Fezzan)三個省分,以加強鄂圖曼在此區的權威。由於昔蘭尼加的阿拉伯部落曾協助過鄂圖曼,因此1841年鄂圖曼與埃及談定的界線,便是以支持鄂圖曼的部落居住區以東,大致從地中海南岸的塞盧姆(Sollum)地區筆直劃下界線,以東為埃及,以西為昔蘭尼加。不過,鄂圖曼在北非的權威卻仍持續疲軟,不僅有英法埃三個威脅,19世紀下半葉還有義大利加入戰局。義大利基於重建羅馬帝國榮光的企圖,欲再次成為地中海的霸主,向北非進攻就成為必要行動。在歐洲,義大利的行動算是付諸民族主義,但在北非則是帝國主義的展現。

義大利基於重建羅馬帝國榮光的企圖,再次成為地中海的霸主,因此進攻北非。圖為鄂圖曼帝國官員向義大利投降的義大利繪畫。(圖:維基共享)

義大利進入北非對英法造成困擾,與此同時,德國在1870年擊敗法國之後統一,導致義德成了並肩與法國競爭的伙伴。1882年,英國因為欲控制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的經濟利益,占領了埃及。義大利則堅持掌握利比亞地區,畢竟英國可以占有埃及、法國有阿爾及利亞以及突尼西亞(Tunisia),我大義大利要北非也是剛好、甚至東非又有什麼不可以?英法為避免往後有更多衝突,夜長夢多,只好先後承認了義大利在的黎波里塔尼亞與昔蘭尼加的特殊利益。然而,隨之而來的是埃及與昔蘭尼加的邊界問題,埃及雖然被英國佔領,但對於1841年的界線仍有所不滿,最後在1907年英國外交部長葛雷(Edward Grey)與義大利駐倫敦公使協商後同意將塞盧姆做為對埃及的邊界地帶,而庫夫拉綠洲(Kufra Oasis)則讓給昔蘭尼加,賈拉卜布綠洲(Jarabub Oasis)與西瓦綠洲(Siwa Oasis)劃歸埃及。

以上的劃分當然無法滿足義大利的企圖,就在英法暫且放下敵對義大利之際,1911年義大利便放手跟鄂圖曼開戰,隨後鄂圖曼因陷入巴爾幹地區(Balkans)的戰爭,無力再「招呼」義大利,最後雙方於1912年10月簽署了《烏希條約》(Treaty of Ouchy),義大利擴大了對昔蘭尼亞東部的控制,占有賈拉卜布綠洲與西瓦綠洲。不過,英屬埃及的部隊也趁機將勢力拓展到了塞盧姆。自1841年以來,埃及與利比亞地區的界線仍是呈現流動狀態。

圖為1912年鄂圖曼駐軍向義軍投降。
(維基共享)。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義大利在1915年倒戈加入協約國陣營,導致德國與鄂圖曼軍隊聯手攻打北非,英國為了保護協約國勢力,則占領了賈拉卜布綠洲與西瓦綠洲。英國或有正當理由,但其行動仍有壓制義大利的意涵,以往的交涉不過是逢場作戲。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Paris Peace Conference)中,義大利要求劃定新的昔蘭尼加與埃及的邊界,從塞盧姆往南沿著東經25度線往南畫下,將賈拉卜布綠洲納入領土之內。隨後,義大利與英國又進行秘密交涉,雙方協議英國取回賈拉卜布綠洲,而義大利取得塞盧姆。大戰之後,英法正忙著在西亞瓜分阿拉伯世界,義大利則是以祖國的概念向利比亞地區的部落宣傳其權威的正當性與合法性。說起來,這些歐洲強權的作法都一樣,沒有誰比較高尚。

1922年之後,義大利已由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的法西斯黨(Fasicist)掌握政權,仍持續控制利比亞地區。1923年,一次大戰的戰勝國終於解決了鄂圖曼問題,與凱末爾(Mustafa Kemal)政府簽署了《洛桑條約》(Treaty of Lausanne)之後,鄂圖曼正式宣告瓦解,隨後土耳其共和國(Republic of Turkey)成立。土耳其在北非並沒有影響力,義大利也就更無掌握利比亞地區的顧忌。同時期埃及宣佈脫離英國獨立,但並未與義大利進行邊界交涉,主因是國家路線並未穩定,到了1926年雙方才正式簽署邊界條約,從塞魯姆向南筆直畫到北緯22度,以烏韋納特山脈(Mount ’Uweinat)做為與埃及、蘇丹(Sudan)的天然疆界。這條界線穿過大沙海(Great Sand Sea,世界大型沙丘之一),由於沙丘過大而難以穿越,做為埃及與義大利的利比亞邊界再適合也不過。1934年,義大利將的黎波里塔尼亞、昔蘭尼加、費贊整合起來,名為「利比亞」。

1930年代墨索里尼仍試圖延續上個世紀義大利在北非與東非的控制,這對英國仍是威脅。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英國為避免義大利與德國滲透北非,遂占領埃及,埃及與利比亞再度成為英義對峙的前線。埃利邊界問題在義大利戰敗之後,當然又有講不完的故事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