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歐洲之心》台、法防疫比較:超越中國因素和口罩文化的生死觀

觀察世界各地的防疫,不該侷限於價值觀的批判,像是某一國比較警覺(好),另一國比較遲鈍(壞)。面對武漢肺炎,台灣比法國緊張兮兮,除了病毒的未知乘以中國的因素的倍數負面效應,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就是我們對於死亡的恐懼和禁忌遠大於法國人。

楊豐銘/法國高等社科院社會學博士

面對疾病鋪天蓋地而來以及伴隨的恐懼,每個社會、族群有其應對的方式和邏輯,比對下常出現不少的誤解。在全球防疫武漢肺炎的過程裡,西歐國家們,尤其是法國,似乎漫不經心。早在二月初發現確診例,硬是拖到三月初疫情大爆發,才開始動員。到底是哪些因素讓法國人慢半拍?

相形之下,台灣警覺性較高。十多年前SARS的陰影,還有反抗中國不友善的亡國感,讓我們動機強烈,克服靠近病源區的劣勢,有效控制疫情。武漢肺炎大幅擴散的時機在2020總統選舉後,不少台灣人有超負面的聯想。我們跟武漢肺炎的關係,就像屢屢被中國壓迫的感受,牽一髮動全身。連日來引起國際各界的注目。甚至一向親中、少提台灣的法國大傳媒《世界報》也委婉稱許我們「想要成為抗疫的模範生」(se veut un modèle)。

台灣以抗疫模範生自豪之餘,不妨轉換立場、心情,暸解遠在萬里外沒有上述中國想像的法國政府與人民,如何看待武漢肺炎。

友好中國旅客的經濟

與中國的關係決定法國第一時間的防疫態度。批准華為在法設立海外最大廠的馬克宏政府,極度友好中國,儘管病毒來勢洶洶,卻出奇的淡定。從「武漢女狂吃退燒藥、闖關巴黎狂吃米其林」事件很明顯地看出來。

某則中國旅客克制身體不適、順利嚐法國美食的網路炫耀文,由於時間太敏感,接近武漢封城前夕,加上當事人症狀疑似武漢肺炎前兆,隨即被瘋狂轉載。推特上有三萬人追蹤、2600次分享,驚動中國駐法大使館急發聲明,似乎要撇清國內沒檢查的責任。正當全世界為這個泱泱觀光大國打抱不平的時候,法國從中央地方口徑一致,主動宣稱無感染疑慮,沒打算封鎖邊境,國際旅客落地的載高樂機場也無特殊防範

法國外籍旅客數量勇冠全球,不能污名,特別是中國人。2018年有九千萬外籍旅客湧進,最愛在巴黎漫步(41%)、尋訪古蹟與博物館(39%)、購物(15%)、美食(10%)或藝文活動(9%)。根據法國財政暨經濟部企業管理局(Direction Générale des Entreprises)、國家銀行(Banque de France)與法蘭西省工商會(Chambre de commerce et d’industrie de l’Île de France)的統計,中國旅客儘管只佔外籍旅客總量2.4%,卻最敢採購,平均每人花費350 歐元以上。

中國旅客儘管只佔外籍旅客總量2.4%,卻最敢採購,平均每人花費350 歐元以上。中國旅客儘管只佔外籍旅客總量2.4%,卻最敢採購,平均每人花費350 歐元以上。

來自疫區的中國、日本和南韓是前五大掏腰包的旅客。法國政府和人民看東亞旅客可謂甜蜜的負擔,經濟影響可見一斑。

來自疫區的中國、日本和南韓是前五大掏腰包的旅客。來自疫區的中國、日本和南韓是前五大掏腰包的旅客。

法國媒體也友善,不乏引述諾貝爾文豪卡謬的《瘟疫》(La Peste)和薩拉馬戈的《盲目》(Ensaio sobre a Cegueira)書中人們面臨鼠疫和怪病蔓延時的排外,提醒防疫時的反歧視,不分你(亞洲)我(法國)。

不相信戴口罩的文化

在眾多防疫的措施裡,戴不戴口罩這個舉動有大到無法想像的文化差異。台灣人在疫情開始之前,戴口罩是普遍習俗,譬如騎機車戴口罩的隨手習慣。戴口罩的理由包容萬象、不斷創新。從工作配戴到掩飾身份,戴口罩也有拒絕接觸、流行耍酷、無言抗議的意思。現在台灣政府為了紓解口罩荒,還動用健保制度介入。

法國完全相反,雖然也缺口罩,但不迷信口罩。政府與專家們樂天地強調冬季流感比武漢肺炎更致命。民眾從觀望疫情到疫情爆發,仍在討論戴口罩防疫是否「有效」(une mesure efficace) 。關心取代貼臉或握手打招呼的社交禮儀,或許比辯論戴不戴口罩重要。

法國雖然也缺口罩,但不迷信口罩。政府與專家們樂天地強調冬季流感比武漢肺炎更致命。民眾從觀望疫情到疫情爆發,仍在討論戴口罩防疫是否「有效」。(EPA)法國雖然也缺口罩,但不迷信口罩。政府與專家們樂天地強調冬季流感比武漢肺炎更致命。民眾從觀望疫情到疫情爆發,仍在討論戴口罩防疫是否「有效」。(EPA)

防疫海報裡的戴口罩建議還是排在末位。防疫海報裡的戴口罩建議還是排在末位。

據筆者的觀察,法國社會對口罩的聯想不如台灣多元,戴口罩極少跟生活有連結呼應。具有遮口摀鼻保護功能、類似口罩的日常用品是圍巾,如遇呼吸道感染疾病,會自覺性(或逼他人)居家隔離。真正需要戴口罩是高風險的工作場合。在一般生活裡,沒露出嘴巴和鼻子的臉孔代表惡行、失禮和羞愧。前陣子讓法國蒙羞的汽車大亨高恩,潛逃時就是戴口罩消失在監視器前。這種遮臉的模樣更令人聯想到恐攻份子...... 。

口罩以外,我們還可以從《武漢肺炎X防疫宣導:戴口罩時機及勤洗手》 和《對抗冬季病毒,讓我們學習抵禦的動作》(Contre le virus d’hiver, apprenons les gestes barrières) 這二支公衛宣教短片,一窺台、法兩地防疫概念的差異,台灣這邊像教科書,由醫學權威主講,背景寫實逼真。有患者、肥皂、酒精,還特別強調2-5cc乾式洗手的酒精使用量。法國方面像幽默劇,一群著紅衣的女男老少在仿街景的舞台上跳舞演出。

豁達少禁忌的死亡感

地球的這一端戰戰兢兢,深怕萬劫不復,另一端隨機應變,期待歷劫歸來。對照台灣政府每日匯報疫情進度,民眾離不開口罩的氛圍,台灣人見到法國遲慢防疫的心態,在暗諷和搖頭之餘,或許只能替他們祈禱。

現在觀察世界各地的防疫,不該侷限於價值觀的批判,像是某一國比較警覺(好),另一國比較遲鈍(壞)。面對武漢肺炎,台灣比法國緊張兮兮,除了病毒的未知乘以中國的因素的倍數負面效應,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就是我們對於死亡的恐懼和禁忌遠大於法國人。有一項調查顯示,法國人談到死亡相對豁達,而對於死亡的畏忌泰半來自身心的痛苦、拖累他人的無奈、以及孤獨離世的淒涼。他們跟葬禮和墓園的關係-巴黎大大小小的墓園如公園般親近,常見民眾休憩散步,更別說世界知名的地下墓穴(Catacombres de Paris)了-也不似台灣人那麼避諱。

法國影帝魯奇尼(Fabrice Luchini,去年在台熱賣影片《亨利先生的秘密》的主角)說:「有人說這波病毒像流感那樣致命也對,焦慮是人的本性,我會恐懼,但我注意到的是致命的感覺。如果我收到病毒,儘管畏懼,會嘗試大方、謙虛地接受」。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