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華
2019年4月4日利比亞再度爆發內戰,反政府強人哈夫塔爾(Khalifa Haftar)下令「利比亞國民軍」(Libyan National Army)前進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與總理薩拉傑(Fayez Sarraj)領導的「民族團結政府」(GNA)交戰,情勢相當緊張。15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哈夫塔爾討論內戰現況,包括如何維穩、未持民主政體,川普更稱讚哈夫塔爾在「打擊恐怖主義」、「確保利比亞的石油資源」這兩方面的作為。美國代理國防部長夏納翰(Patrick Shanahan)表示,「軍事解決的方案不是利比亞需要的,哈夫塔爾需要在利比亞建立穩定的民主政權」。2018年美國曾在利比亞發動了三次空襲,打擊恐怖組織,今內戰爆發,美國決定暫時撤出一些部隊。
利比亞國家從被殖民、君主制、獨裁政權體、無政府狀態到民主體制,命運坎坷。
1912年利比亞在義土戰爭後成為義大利的殖民地,1951年獨立成立利比亞聯合王國採用聯邦制。1969年9月格達費發動利比亞綠色革命推翻利比亞君主制政體,並改國號為「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格達費發明的政治結構,雖然號稱共和國體制,但非民主形式的共和體制,同時混合伊斯蘭社會主義與聯邦的要素,由於格達費革命領袖權力,不受憲法限制,被西方國家歸類於獨裁者。自從2011年北約出兵協助利比亞人民推翻格達費(Moamer Kadhafi)「獨裁」政府之後,造成國家分裂情況,持續動盪多年,這與當初美國承諾帶來的民主美好的願景與實不符。利比亞處於大規模戰爭的邊緣多年,法國義大利多次試圖協調利比亞內部分歧勢力,仍未見成效。
利比亞處於大規模戰爭的邊緣多年,法國義大利多次試圖協調利比亞內部分歧勢力,仍未見成效。(REUTERS)
利比亞再掀內戰幾種原因
政治力量不平衡
利比亞目前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部一個由人民選舉產生的議會,權力集中在哈夫塔爾手中。在西邊,另一位領導人是薩拉傑,這是在聯合國指導下創立的政府。另外,利比亞境內由不同地區由當地部族與部隊統治,尤其是2011年內亂恐怖組織趁機發動聖戰,控制多數地區。另一問題是圖阿雷格族人與阿拉伯人武裝部隊衝突,兩方人馬經常利比亞境內上互相爭鬥,「軍閥割據」情況導致利比亞內部情勢失控的原因之一。
恐怖主義威脅
利比亞有為數眾多非法武裝團體,裝備精良,這些團體經常相互鬥爭,合法政府雖然擁有合法警察與行政權,但卻無法發揮作用,難以控制內部衝突與脫序的情況。哈夫塔爾認為薩拉傑無法整頓國家秩序,無法應對恐怖主義威脅。2019年1月,哈夫塔爾下令「利比亞國民軍」在利比亞西南部開展行動,目的是奪回為伊斯蘭國組織、恐怖組織與各種組織所佔領的領土,一方面為了向各組織及部落領導人展示「誰是才是真正的領導者」的意圖。
爭奪石油與領地
利比亞80%領土多為油田,2011年格達費倒台之後,多數煉油廠及碼頭為哈夫塔爾所控制,儘管國際社會承認薩拉傑政府,目前哈夫塔爾勢力範圍大過於薩拉傑,薩拉傑控制西部部分領土與油田小於哈夫塔爾,哈夫塔爾軍事行動顯然是控制油田。
反政府強人哈夫塔爾。(AFP)
革命的導火線:為什麼人民不支持格達費?
中東、北非國家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國家發展都面臨相同問題:腐敗、人民生活水平低、貧富差距大。阿拉伯之春革命的起點來自於人民意識到生活質與量來自於日常生活,而非統治者的意志,這股爭取自由與尊嚴的「信念」浪潮在中東北非國家蔓延。
利比亞也難逃革命的命運,「保皇派」認為格達費統治期間,人口的生活水平相當高,平均壽命74歲,平均工資接近1050美元,政府提供免費教育、醫療,補貼住房、汽油等福利措施,國家繁榮穩定。即便如此,利比亞人仍諸多不滿意,人們厭倦格達費長期統治所帶來的不公平現象:失業率高達20%至30%,謀生困難多數利比亞人選擇到生活環境的鄰國求生存。石油控制權與收入落入格達費政府手中,官員腐敗層出不窮。基礎設施不良,缺乏柏油路;薪資低廉,缺乏就業機會,格達費禁說英語政策,利比亞難以找到好工作;高等教育環境不佳,人們選擇出國進修,特別是醫學教育。商品物資選擇性稀少,主要以中國進口商品為主。格達費政府控制媒體,限制人民言論自由。一些部族領導人認為,格達費壟斷油田,其他人無法從石油交易中獲得利益等等。
儘管每個國家革命「信念」不同,利比亞反對派順阿拉伯之春革命之勢,發動反政府運動,尤其是格達費以武力鎮壓異議者,引發公民不滿,尤其當反對派領袖人權律師Fakhti Terbil遭到逮捕後,人民起義反政府,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成為武裝叛亂,示威民眾要求格達費下台並進行民主改革。反政府派則組成「全國過渡委員會」推翻格達費獨裁統治與建立民主政體。反政府派在追求民主、自由與個人利益「信念」加持之下,群體集體情緒與行動癱瘓國家機器,從格達費枷鎖中解放出來。
1969年9月格達費發動利比亞綠色革命推翻利比亞君主制政體,並改國號為「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2011年北約出兵協助利比亞人民推翻格達「獨裁」政府。(middleeastmonitor.com)
推翻格達費的原因
「道德心理學」有助於解讀反對派推翻格達費的原因,美國社會心理專家海德特(Jonathan Haidt)在《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The Righteous Mind)提到政治道德基本原則,「基於利他主義、英雄主義、人性尊嚴而發起的行動,背後都有自私與愚蠢的原因存在。其中有一項基本原則在運作,自我利益,人只要以最低成本獲得最高利益,什麼事也願意,這是人性。
海德特認為,道德不只是傷害與公平,道德多樣化容易讓一群人分裂成幾群互有敵意,又不想相互了解的群體。道德又如何影響人對政治的判斷?海德特歸納出二元價值對立的六個維度:「關懷/傷害」、「公平/欺騙」、「自由/壓迫」、「聖潔/墮落」、「忠誠/背叛」、「權威/顛覆」。這些原則是人性的一部分,但也有程度的差別,依據上述六個維度,大致可以區分以下幾種類型:
1. 「權威/顛覆」強調社會階級制度裡建構有益於彼此關係(統治者與支配者關係)。當權者(格達費)扮演控管角色要負責解決爭端,扮演營造道德秩序所扮演的角色,在沒有確認反對派領袖出來之前,必須於予以壓制,可以理解。專制獨裁國家,人民服從權威是一種傳統價值,反對派顛覆政府,是對合法權威者表現的不服從或反叛行為,顛覆傳統、體制與價值行為是一種對道德的對抗。
2. 「關懷/傷害」強調對弱勢關懷。例如格達費以武力鎮壓「異議者」,引起公民不滿,尤其當反對派領袖人權律師Fakhti Terbil遭到逮捕後,打開人民反政府「蜂巢開關」。
3. 「公平/欺騙」強調公平比例原則。例如格達費政府雖然提供多項社會福利,但在人民眼裡不符合個人利益與需求,如禁止說英語導致人民無法找到好工作;格達費壟斷石油交易市場維持自己的統治權,其他人無法從中獲得利益,違反公平正義原則,會讓人想要懲罰「當權者」。
4. 「自由/壓迫」強調對暴政的憎恨。例如格達費政府控制媒體,限制言論自由,「給我自由」會激發結合作推翻暴君。
利比亞再度爆發內戰,情勢緊張。圖為首都的黎波里街頭。(AFP)
民主是需要學習的生活方式
2011年的政變顛覆利比亞,人民擁有了言論自由。但隨著格達費政權瓦解,政府部隊失去軍事力量,國家體制與法律制度失能,非法武裝團體取代警察權、法院與執法機構的職能,缺乏稅收與行政機構、經濟成長停滯,狀態如同中古世紀時期義大利城邦,每個地區各自為政,也是始料未及。
國際社會希望利比亞局勢穩定,希望以透過談判解決內部問題,但也面臨選擇困境,只要利比亞當局要求,干預利比亞是合法的。利比亞政府發言人馬蒂格(Ahmed Omar Maiteeq)表示,「利比亞正在考慮呼籲國際社會在其領土上部署國際維和部隊,以恢復安全與秩序」。
但美國不希望利比亞成為另一個伊拉克。歐洲國家重心在解決烏克蘭衝突,法國與義大利在利比亞戰爭中遭受嚴重經濟損失,避免捲入利比亞內戰之中。
利比亞如何擺脫內戰狀態,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維持秩序,目前國際社會比較傾向支持佔上風的強人哈夫塔爾,如果國際社會支持哈爾塔夫,當初何必花費心力推翻格達費?利比亞人民以集體性的解放,為特殊政治目追求自由,犧牲國家穩定,換來負面的效果,到底值不值得?這是利比亞人追求生活方式的選擇。相信大家質疑過歷經過阿拉伯之春的國家到底需不需要民主?適不適合民主?民主轉型進程及民主素養需要時間醞釀、培養與學習,民主是一種需要學習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