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拓梓
近衛受不了壓力,決定辭職後,重臣們屬意的總理人選,是皇室的東久邇稔彥,但天皇覺得,戰爭時期讓皇室的人組閣,不是太妥當。因此幾經討論,決定讓陸軍大臣東条英機組閣。
獲悉將被天皇召見,東條英機心裡十分緊張。他知道即將辭職的首相近衛文麿和天皇良好的關係,也知道自己在會議上堅決反對接受美國國務卿赫爾的備忘錄立場,就是導致近衛內閣垮台的關鍵因素。東條覺得,此時此刻入宮面見天皇,應該是肯定要被臭罵一頓,於是懷著忐忑的心情入了宮。
沒想到天皇沒有責罵他,反而要求他出面組閣,東條聽到之後「雙腳顫抖,不知如何是好」。據說提出這個建議的內大臣木戶幸一,還說了要主戰最力的東條組閣負責對美談判,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東條雖然強硬,他終究是個服膺權威的人,沒被罵還被降下大命,讓他感激涕零。東條本來就是一個認真魔人,這下更是全力以赴,一心要為皇國效忠。
東條內閣被戲稱作「東條幕府」,總理東條本人不僅身兼內相,還以現役大將身份,兼任了陸軍大臣。(維基共享)
為了繼續推動對美談判而成立的東條內閣,被戲稱作「東條幕府」,總理東條本人不僅身兼內相,還以現役大將身份,兼任了陸軍大臣。還記得米內光政組閣時,因為堅持文人治國的理念,因此辭去了現役海軍大將的職務。因此,東條是第一個以現役軍人身份組閣的總理大臣。
東條的海相是海軍內主戰派的島田繁太郎。當時海軍已經漸漸轉向開戰論,不支持開戰的將領要不退休,就是被調到前線去。島田被暱稱是「東條副官」、「東條的兜檔布」,也顯現東條對於軍方高度的掌握能力。事實上,這也是天皇和木戶幸一希望東條組閣的原因,他們指望東條對軍方的控制力,能夠讓對美談判順利一點,不要受軍方掣肘。
東條繼續處理對美談判的議題,但隨著美方態度的強硬,石油、飛機零件的禁運,以及持續透過印度支那對重慶提供的援助,都讓日本感到氣惱。美國國務卿赫爾的最後通牒,是要日軍從東亞地區撤出,承認蔣介石政府,以及日軍必須從中國全面撤退。東條本來就反對這幾件事,要去跟美國談判的空間於是變得很小。在國內,對美英開戰的氣氛逐漸形成,就連最反對開戰的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也受命規劃對美突襲作戰的方針。
整個日本又陷入了對美不想戰,但因為要為可能開戰做準備,而全力投入的打算,但這個打算又導致了整個局勢向開戰更加傾斜。這種狀況和盧溝橋事變時一模一樣,而日軍當年低估了中國的抵抗決心,現在也低估了美英的戰鬥意志。
山本五十六。攝於1941年。(維基共享)
1941年12月8號,日軍不宣而戰,偷襲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重鎮珍珠港,兩輪的空襲將毫無防備的美軍打得東倒西歪,損失慘重。當日一早,日本的廣播電台開始廣播「今日清晨,西太平洋的部隊和美英進入作戰狀態」。日本全國震驚,太平洋戰爭開始,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因為連續大勝而忘卻了危機的狂歡氣氛。
不只在珍珠港,馬來半島的日軍更早就對英軍展開攻擊,一路從馬來西亞挺進新加坡,連戰皆捷,由馬來軍、印度軍和澳洲兵組成的英軍,被打得丟盔棄甲,甚至還在海戰中損失了當時宣稱砲火威力世界第一的「威爾斯親王號」主力艦,和「反擊號」巡洋艦,英軍巨大的損失,讓正為了歐洲戰事焦頭爛額的首相邱吉爾聽聞之後心頭一沉。
日軍顯然被輕易到來的勝利沖昏了頭,忘記了如果日軍可以用航母上起飛的戰鬥機摧毀巨艦,美英軍也能夠以同樣戰術摧毀日軍的大船。也就是說,海戰以「大艦巨砲主義」的砲火取勝的時代,已經過去,航空母艦的時代即將到來,但是獲勝的日軍渾然不覺,依然在國內投入巨艦的製造,也就是後來也被軍機擊沉的「大和號」和「武藏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