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1979年,伊朗變了,巴勒維國王(Pahlavi Shah)離去,隨後的政局逐漸由宗教人士何梅尼(Ayatollah Khomeini)所掌握。巴勒維政府垮台原因眾說紛紜,主流的說法是何梅尼領導什葉派(Shiite)穆斯林推翻貪污腐敗的巴勒維國王,整場革命相當的「伊斯蘭化」。何梅尼就這樣扮演革命的領導人,建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Islamic Republic of Iran),他向來反美、反以色列的立場,也就成了今日伊朗與以色列交惡的源頭。
以往的伊朗與以色列的關係雖有友好、也有些許糾紛,但不至於怒目相視。人們一定會問:「1979年之後的伊朗與以色列究竟發生什麼事?」
何梅尼的立場,是最關鍵的因素。在何梅尼的演說與著作之中,將美國比喻為「大撒旦」(Great Satan)、以色列是「小撒旦」(Little Satan)。何梅尼認為美國與巴勒維像埃及法老王一樣邪惡、也像680年殺死什葉派領袖胡笙(Hossein)的阿巴斯帝國(Abbas)暴君亞齊德(Yazid)。何梅尼批判以色列的文字與言語,應該來自《古蘭經》(Quran)裡批判猶太人的經文。但仔細想想,美國與以色列又有什麼時候出現過敵對何梅尼的言論或行動?沒有!所以,何梅尼對美以兩國到底有什麼深仇大恨?沒有人能說清楚、講明白。這不是伊斯蘭的問題,純粹只是何梅尼個人情緒問題。1978年伊朗的反巴勒維運動中,反美、反以色列並不是運動主軸,反而到了1979年何梅尼主導伊朗政局之後,才反客為主。
何梅尼扮演伊朗革命的領導人,建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他向來反美、反以色列的立場,也就成了今日伊朗與以色列交惡的源頭。(www.rferl.org)
1979年2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sation, PLO,簡稱巴解)領袖阿拉法特(Yassir Arafat)前往伊朗與何梅尼碰面。儘管當時的何梅尼尚未掌握政權,但兩者同為敵對以色列的立場,就足以做為會面的理由。此後,以色列在伊朗的使館也換成巴勒斯坦使館,在國際間尚不承認巴勒斯坦是個國家時,巴伊已有外交關係。1978年美國剛獲得埃及與以色列和談這份天上掉下來的大禮,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笑得開懷之際,沒想到何梅尼帶出來的反美情緒,竟然在1979年11月4日釀出伊朗首都德黑蘭(Tehran)的美國使館遭到包圍事件,之後還擴大成為持續444天的美國人質事件。1980年卡特政府進入伊朗的救援行動失敗,該年底的總統連任競選也失敗,便有輿論認為說這是受1979年人質事件所牽連。
不過,何梅尼的路線,真的對以色列造成國安危機嗎?
例如,主流輿論咸認伊朗支持黎巴嫩(Lebanon)的真主黨(Hezb-e Allah)-也就是從1980年代以色列為了剷除巴解而入侵黎巴嫩之後,由黎巴嫩的什葉派穆斯林所組成抵抗以色列的團體。對主流輿論來說,真主黨是恐怖組織,伊朗理所當然就是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但是,話能這樣說嗎?
回顧歷史,1953年美國運用中情局(CIA)的力量,在伊朗搞垮首相穆沙迪克(Mohammad Mosaddeq)政府,豈不比恐怖行動還要恐怖?中情局的能力恐怕還在恐怖組織之上。如果1953年的行動是由敘利亞政府主導,搞垮英國首相或法國總統,換上符合敘利亞利益的政治人物,那敘利亞肯定讓美國捅成馬蜂窩。但反觀美國在伊朗的行徑,甚至是2003年無故攻打伊拉克,都沒有哪個國家會對美國首都華盛頓(Washington)用兵。伊朗支援真主黨並不需被譴責,說穿了也只是世上某一國支持另一國國內的某個反對勢力的例子之一。美國與以色列在檯面下同樣支持不少敵對國國內的反對勢力,只是輿論不講、也沒人會罵而已。
1978年美國剛獲得埃及與以色列和談這份天上掉下來的大禮,沒想到何梅尼帶出來的反美情緒,竟然在1979年11月4日釀出伊朗首都德黑蘭的美國使館遭到包圍事件,之後還擴大成為持續444天的美國人質事件。(http://en.imam-khomeini.ir)
媒體曾報導,伊朗前總統阿賀馬迪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說過要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wiped off the map),看似相當激烈,若從先前的歷史脈絡來看,這樣的話語從阿賀馬迪內賈德口中說出來,也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畢竟大家都知道伊朗與以色列關係就是這麼惡劣。但若回顧阿賀馬迪內賈德該次的發言,他的波斯文原文其實是引用何梅尼在1980年代說過的話:een rezhim-e ishghalgar-e qods bayad az safheh-ye ruzgar mahv shavad,中文翻譯約是:「這個佔領耶路撒冷的政權必然消失在歷史洪流之中。」整個句子沒有「地圖」也沒有「抹去」,可見翻譯的人有豐富的想像力,顯然該段文字的譯者波斯語程度比筆者還差。
更有可能的原因是,媒體刻意塑造伊朗與阿賀馬迪內賈德邪惡的形象,畢竟他是美國敵對國家的領導人,是個「政治不正確」的總統,無論說什麼話都該譴責。已故的巴勒斯坦裔學者薩伊德(Edward W. Said)其著作《遮蔽的伊斯蘭》(Covering Islam),旨在批判這樣的媒體歪風,特別是媒體對伊斯蘭世界的歪風。不過,這可能也只是因為美以特別關注阿賀馬迪內賈德的態度罷了,由長久以來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的關係來看,不少阿拉伯人一直都很希望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這種聲量絕不小於阿賀馬迪內賈德所說的話。對許多阿拉伯人來說,這位伊朗前總統就算真的講了這番激烈的言論,也不過只是為了刷存在感而已。
媒體刻意塑造伊朗與阿賀馬迪內賈德邪惡的形象,畢竟他是美國敵對國家的領導人,是個「政治不正確」的總統,無論說什麼話都該譴責。(CNN)
整體來看,伊朗與以色列在1979年之後的敵對關係,主要著眼於伊朗對美國的態度。在西亞地區的美國好友,除以色列之外,最強大的就屬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伊朗與沙烏地過去同為美國在西亞發展石油工業的伙伴,也同樣在1979年之後伊朗與沙烏地才割席絕交。以色列與沙烏地同屬美國在西亞地區執行霸權的代理人,伊朗對他們的敵意最主要還是為了打擊美國的優勢。時至今日,伊朗與以色列處於勢不兩立的階段,但是,世界歷史的發展尚未走到終點,如果伊以兩國哪天又握手言和的話,那世人又該如何定義伊以關係?
不看歷史脈絡,就會以為事件的真實面貌如同媒體所形塑,但看清了歷史脈絡,又會覺得這一切都沒有什麼意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