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今日伊朗與以色列之間惡劣的關係,眾所周知,例如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伊朗支持黎巴嫩的真主黨(Hezb-e Allah)來對抗以色列、2007年伊朗總統阿賀馬迪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矢言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wiped off the map)、2018年伊以兩方在敘利亞的軍事衝突,火藥味十足。然而,1948年才有以色列這個國家的存在,在此之前,猶太復國運動(Zionism)進行的過程中,主要也是猶太人是與阿拉伯人的衝突,並沒有伊朗的戲份。伊朗與以色列未曾謀面,又何以走上對立之路?
自19世紀以來,伊朗處於英國與俄國的壓力之下。兩強面對伊朗的事務,都有先行取得共識的默契,務求符合雙方利益後才能做出決定。到了1907年,英俄兩強權還藉由《1907年英俄協定》(Anglo-Russian Convention of 1907)劃分彼此在伊朗的勢力範圍。1917年11月,因蘇維埃(Soviet)革命而建立的列寧(Vladimir Lenin)政府,宣布退出世界大戰,並聲明放棄舊俄(沙皇時期的俄國)在伊朗的特權,例如治外法權(extraterritoriality),宣告蘇俄退出伊朗,《1907年英俄協定》就此失效,英國也就成為在伊朗、甚至西亞地區的霸權,不必再像過去一樣得看俄國的臉色。
另一方面,1896年之後,奧匈帝國(Austro-Hungarian Empire)的猶太人賀茨爾(Theodor Herzl)出版《猶太國》(The State of the Jews)一書,主張猶太人要選擇世界上的某一地點建立自己的國家,巴勒斯坦(Palestine)就是選項之一,這個主張逐漸得到一些歐洲猶太人認同。之後,在魏茨曼(Chaim Weizmann)的四處奔走之下,1917年11月,英國外交部長貝爾福(Arthur Balfour)發表《貝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表態願意支持猶太復國主義者移民巴勒斯坦建立家園。無論貝爾福是否把猶太勢力做為英國深入西亞的政治工具,還是真心想協助這項復國運動,猶太復國主義者最終都獲得龐大的支持力量,「合法地」進入了巴勒斯坦。
今日伊朗與以色列之間惡劣的關係,眾所周知。橘色為以色列,綠色部分則為伊朗。(By Torsten Torsten wikimedia.org/)
1921年,蘇俄與伊朗簽署友好條約,正式放棄過去在伊朗的特權。蘇俄也同時與阿富汗、凱末爾(Mustafa Kemal)的安卡拉(Ankara)政府簽署友好條約,一時之間,蘇俄成了西亞地區的好朋友。而一戰時期英國在鄂圖曼的戰場雖有阿拉伯人協助,但英國最終卻是與法國協議瓜分阿拉伯地區,完全漠視阿拉伯人的生存權益。反觀猶太復國主義者受到英國傾力協助,對於蘇俄來說,猶太復國主義形同帝國主義。況且,1922年之後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以「委任託管」(mandate)的方式讓英國「合理化」地統治巴勒斯坦,當然猶太人移入當地也是英國所要負責的事務。在阿拉伯人反對、抗爭的情況之下,蘇俄選擇站在受欺壓的一方。
1926年伊朗巴勒維王朝(Pahlavi)建立,力求擺脫帝國主義的壓迫,尤其是英國。30年代中期,伊朗與納粹德國(Nazi Germany)開始交好,並在境內聘用不少德籍工程師、顧問。再加上由於伊朗與德國都有亞利安人(Aryan)血統,這使得納粹德國與巴勒維伊朗之間更有著文化連結的意涵。
事實上,伊朗境內有不少猶太人,雖然巴勒維國王並不樂見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伊朗運作,但他仍盡力對猶太人與伊朗人一視同仁。不過,當伊朗與德國關係走近時,猶太人與伊朗人之間的關係就開始緊張起來,國內也出現不少反猶太的言論。1939年9月歐洲戰爭爆發,1940年6月德國擊敗法國,這讓英國感到莫大壓力,同時,在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俄,催化了英蘇走上同一陣線,但伊朗的厄運也就此開始。
30年代中期,伊朗與納粹德國開始交好,並在境內聘用不少德籍工程師、顧問。再加上由於伊朗與德國都有亞利安人血統,這使得納粹德國與巴勒維伊朗之間更有著文化連結的意涵。圖為兩名德國人為伊朗飛行員點菸。(Faradeed.ir)
由於伊朗與德國關係緊密,英國與蘇俄為了防範德伊結盟,遂要求巴勒維國王終止與德籍顧問和專家的合作,並要求這些德國人離開伊朗。但巴勒維在大戰爆發之後就宣布中立,自然沒有必要理會英蘇的要求。結果,1941年8月底英蘇進軍伊朗,9月中首都德黑蘭(Tehran)遭佔領。巴勒維國王被迫離開伊朗,隨後他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勒維(Mohammad Reza Pahlavi Shah)登基,伊朗進入第二任巴勒維時期。英蘇的作法,斷了伊朗與德國之間的關係,新的巴勒維國王當然自然沒有能力抵抗。這也使得猶太復國運動在伊朗出現,尤其逃離納粹屠殺的猶太人得以進入伊朗再轉入巴勒斯坦。並非伊朗對猶太人特別友好,而是在被英蘇綁架的反納粹情境下,才成了猶太復國運動的重要據點。
其實在二戰之前,英國已無力處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衝突,以致於不少猶太復國主義者轉往美國尋找新的機會。由於美國的猶太人已在政經上建立勢力,對於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來說儼然是不得不關注的群體。而伊朗也在此時與美國關係走近,因為二戰結束之後,蘇俄支持的左派勢力在伊朗西北方的亞塞拜然省(Province of Azerbaijan)主張獨立。1946年1月聯合國(United Nations)成立時之際,伊朗政府遂在安全理事會(Security Council)控告蘇俄。此時美國也公開要求蘇俄必須退出亞塞拜然,再加上1947年蘇俄對土耳其與希臘多所壓迫,促使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發表「杜魯門主義」(Truman Doctrine),用資金與武器支援土希兩國。再加上11月聯合國的181號決議案,將巴勒斯坦劃分為猶太居住區與阿拉伯人居住區,卻讓前者佔有較大面積,同時決議讓英國於1948年8月結束委任託管。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國。至此,伊朗與以色列都成為美國陣營的一份子。
美國的猶太人已在政經上建立勢力,對於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來說儼然是不得不關注的群體。而伊朗也在此時與美國關係走近。圖為穆罕默德禮薩巴勒維與羅斯福總統。(kids.kiddle.co/)
1948年5月之前,伊朗與猶太復國運動的共同之處,在於兩者都在英國的掌握之下,而且都與德國有一段特殊關係,只是兩方處境完全相反。然而,戰後的伊朗與甫建國的以色列,在未曾謀面的情況下,卻進入了接下來冷戰時期與美國一同對抗蘇聯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