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那些年,約旦與巴勒斯坦的孽緣

約巴之間在20世紀充滿緊張氣氛,同時也受制於歐洲問題、冷戰局勢,〈情難枕〉一曲足以唱盡約旦與巴勒斯坦之間的愛恨情仇。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今日約旦國王阿布杜拉二世(Abdullah II bin Hossein al-Hashmite)為至今還存在的哈希姆家族(al-Hashmites)勢力,而他王后拉妮亞(Rania al-Yassin)是巴勒斯坦人。曾有輿論評論這場婚姻帶有約巴將可和平共處的意涵,畢竟約巴之間在20世紀的確充滿緊張氣氛,同時也受制於歐洲問題、冷戰局勢,〈情難枕〉一曲足以唱盡約旦與巴勒斯坦之間的愛恨情仇。

這一切當然又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說起。

漢志地區(Hijaz)的先知後裔哈希姆家族與英國軍隊雖合作對抗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但兩方卻打著不同的如意算盤-哈希姆家族念茲在茲是取得勝利之後建立阿拉伯王國,而英國則盤算著如何瓜分阿拉伯地區。哈希姆的領袖胡笙(Hossein)之子阿布杜拉(Abdullah),正是哈希姆對英國交涉的主要角色,另一子費薩爾(Faysal)則是聯繫敘利亞的阿拉伯勢力。阿布杜拉有望管理伊拉克地區,而費薩爾則是擁有敘利亞(對阿拉伯人來說,敘利亞包含了巴勒斯坦)。然而,1920年英法正式瓜分阿拉伯地區,法國控有今日的敘利亞與黎巴嫩,英國則擁有伊拉克與巴勒斯坦。費薩爾被法軍趕走,但隨後於1921年在英國的扶植下成為伊拉克國王。

約旦國王阿布杜拉二世(右)為至今還存在的哈希姆家族勢力,而他王后拉妮亞(左)是巴勒斯坦人。(REUTERS)約旦國王阿布杜拉二世(右)為至今還存在的哈希姆家族勢力,而他王后拉妮亞(左)是巴勒斯坦人。(REUTERS)

而此時的哈希姆家族在漢志面臨內志地區(Nejad)紹德家族(al-Sauds)的挑戰,阿布杜拉在對紹德家族的戰役中吃下敗仗。英國無意讓阿布杜拉進入伊拉克,阿布杜拉遂將目標轉往北方,進攻法國佔領的敘利亞。儘管阿布杜拉此舉無法對法軍造成多大威脅,但對時任英國殖民部長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來說,阿布杜拉卻是個麻煩人物,邱吉爾並不願看到他進入敘利亞打破當下的局勢。就在巴勒斯坦被英國規劃做為猶太人移入的地區後,阿布杜拉也就不上不下地卡在被稱為外約旦(Transjordan)-這個約旦河東岸、伊拉克以西的小區域,沒能對英國產生威脅的力量。

阿布杜拉當然還是有意願要拿下敘利亞、聯合伊拉克、再擊退紹德家族,但機會卻一個個在眼前消失。先是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在1922年已明確將伊拉克、外約旦、巴勒斯坦由英國「委任託管」(mandate),而讓法國掌控敘利亞與黎巴嫩。之後,紹德家族於1925年進入漢志地區,1933年建立了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同樣在1933年,費薩爾去世,但後繼者卻與阿布杜拉沒有互動與信任關係。

此時的阿布杜拉並不在意巴勒斯坦的去向,因為在他的想法中,巴勒斯坦本來就是阿拉伯王國的領土,不需質疑。而這同時也代表著當時的猶太復國運動雖令阿拉伯人不滿,卻不致於演變成至今70年未能解決的大問題。此外,阿布杜拉認為,1924年胡笙在漢志面對紹德家族的勢力進逼時,不願意再尋求英國協助,這可能才是哈希姆家族勢力潰散的主因。不過,若以一戰結束後的西亞局勢來看,只有當時的英國能夠處理這裡的問題,破壞彼此關係對阿布杜拉而言並無好處。阿布杜拉越發認為與英國合作是保住權位的唯一道路,於是當英國開始讓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時,他也提供了相當多的協助。這導致領導巴勒斯坦抵抗英國的勢力,開始與阿布杜拉形成對立,甚至不滿阿布杜拉吃裡扒外。

阿布杜拉認為與英國合作是保住權位的唯一道路,於是當英國開始讓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時,他提供了相當多的協助。這導致領導巴勒斯坦抵抗英國的勢力,開始與阿布杜拉形成對立,甚至不滿阿布杜拉吃裡扒外。(維基共享)阿布杜拉認為與英國合作是保住權位的唯一道路,於是當英國開始讓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時,他提供了相當多的協助。這導致領導巴勒斯坦抵抗英國的勢力,開始與阿布杜拉形成對立,甚至不滿阿布杜拉吃裡扒外。(維基共享)

1936年到1939年是巴勒斯坦人抵抗猶太移民與英國勢力最高峰的時期,阿布杜拉居中扮演協調者的角色,這也是英國想看到的結果,畢竟自英國接受國際聯盟的委任託管後,巴勒斯坦的抵抗歷經10多年從未停歇。可惜的是,當英國自17世紀起逐漸成為西亞地區的霸主之後,卻沒有意識到刻意將另一批族群移入特定地區只會造成更多問題。巴勒斯坦人不認同阿布杜拉做為中間人的角色,更糟糕的是,當1937年英國決定讓阿拉伯人與猶太人分治巴勒斯坦時,阿布杜拉竟然同意了!反觀旁邊的伊拉克,一再對外表達保護巴勒斯坦、敵對英國的態度,無怪乎耶路撒冷(Jerusalem)反對英猶的領袖阿明侯賽尼(Amin Hosseini)不僅不滿阿布杜拉,還前往伊拉克,尋找獲得協助的微小希望。不過,換個角度來看,阿布杜拉其實並無意出賣巴勒斯坦,就他的處境而言,只能盡力維持局勢穩定,才因而顯得沒有誠意。

外約旦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才得以獨立,只是英國國力已然式微,不再擁有掌控過去佔領地的能力。只是英國並沒有把巴勒斯坦交給阿布杜拉,而是讓給了聯合國來處理。英國此舉讓阿布杜拉再次受到打擊,因為他畢生致力於成為巴勒斯坦問題的中間人,就是已將巴勒斯坦視為自己的領土,所付出的努力絕對不亞於伊拉克政府,但現在所有對巴勒斯坦「應得」的權益卻讓聯合國整碗捧走。

阿布杜拉畢生致力於成為巴勒斯坦問題的中間人,但英國並沒有把巴勒斯坦交給阿布杜拉,而是讓給了聯合國來處理。(維基共享)阿布杜拉畢生致力於成為巴勒斯坦問題的中間人,但英國並沒有把巴勒斯坦交給阿布杜拉,而是讓給了聯合國來處理。(維基共享)

以色列於1948年5月14日建國,鄰近的阿拉伯國家順勢出兵,外約旦當然參與其中。然而隨後又出現新局勢,也就是1949年聯合國介入調停止戰,周邊各國雖因戰爭而元氣大傷,但阿布杜拉卻決定與以色列和談,交涉的內容是約旦河西岸(West Bank)納入外約旦領土,這等於是與以色列「瓜分」了巴勒斯坦。1950年阿布杜拉宣布國家名為「約旦哈希姆王國」(Hashmite Kingdom of Jordan),代表自己的獨立地位,先行取得西岸也是向統合巴勒斯坦的目標跨出第一步。

只可惜,1951年7月阿布杜拉在耶路撒冷遭到巴勒斯坦人刺殺身亡。可見對巴勒斯坦人(或者說是多數阿拉伯人)而言,阿布杜拉就算再如何強調捍衛巴勒斯坦權益,但歷來採取與外來勢力維持和緩關係的立場、甚至主動與以色列和談,都不再具有任何說服力,甚至阿布杜拉的死還讓許多阿拉伯人額手稱慶。只是,約旦並未因為阿布杜拉的死就此與巴勒斯坦脫離關係,約巴所鑄下的這段孽緣,日後還有超展開的劇情,值得繼續看下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