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命運交錯的伊拉克與巴勒斯坦

伊拉克與巴勒斯坦都是約在一百年前被創造出來的,兩方各自的發展與相互的關係同樣也都是迫於局勢使然,特別是都被英美兩國政策所左右。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現今的伊拉克(Iraq)與巴勒斯坦(Palestine)的關係並非國際重視的焦點所在,但兩者在20世紀卻是關係密切。共同的特點是:伊拉克與巴勒斯坦都是約在一百年前被創造出來的,兩方各自的發展與相互的關係同樣也都是迫於局勢使然,特別是都被英美兩國政策所左右。

在沒有伊拉克與巴勒斯坦的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時期,從埃及(Egypt)、紅海(Red Sea)、東地中海、阿拉伯半島(Arabia)、到波斯灣(Persian Gulf),再往東到印度(英國的殖民地),都是英國海上霸權勢力所及的區域。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由於鄂圖曼加入德國陣營,與英國、俄國、法國敵對,英國軍隊隨即滲入在東地中海到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這個區塊。

1916年,英法的西亞外交專員簽立了《賽克斯—皮科協議》(Sykes-Picot Agreement of 1916),將安納托利亞高原(Anatolia)與阿拉伯半島之間的區塊劃分成兩部分,計畫讓北部歸屬法國,大約是今日的敘利亞與黎巴嫩,而南部歸英國,分有伊拉克與巴勒斯坦。但英國的計畫在隔年1917年出現新的變化,因為英國外交部長貝爾福(Arthur Balfour)的《貝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支持猶太人遷移至巴勒斯坦。

伊拉克與巴勒斯坦的關係並非國際重視的焦點所在,但兩者在20世紀卻是關係密切。(awris)伊拉克與巴勒斯坦的關係並非國際重視的焦點所在,但兩者在20世紀卻是關係密切。(awris)

1896年猶太人赫茨爾(Theodor Herzl)的《猶太國》(The State of the Jews)出版後,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的勢力逐漸浮出。巴勒斯坦成為這些歐洲猶太人計畫移居的目的地,係因那塊土地是上帝耶和華所給予的「應許之地」(Promised Land)。羅馬帝國時代,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被迫離散,因此回到當地,是各個時期、各個地區猶太人的願望。不過,離散之後,在巴勒斯坦或鄰近的阿拉伯地區,並不是就此沒有猶太人存在,不少猶太人早已「阿拉伯化」。近代的猶太人會有「復國」的想法,比較接近歐洲民族主義(nationalism)的概念。因此,猶太復國主義者的作法,就是英國已故史家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所說的—「創造傳統」(Invention of Tradition)。後來猶太人在1948年建國的疆土、使用的語言、或是國籍,都是「創造」出來的,與古代的以色列截然不同。更何況,若沒有貝爾福的推波助瀾,猶太復國主義不可能憑一己之力成為建國的關鍵。

但有部分的阿拉伯人,例如半島西部漢志地區(Hijaz)的哈希姆家族(al-Hashmite),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後代,他們在一次大戰時曾與英國協商,在共同擊敗鄂圖曼之後,阿拉伯人將建立從敘利亞到半島南端的王國。

1915年,哈希姆家族的胡笙(Hossein al-Hashmite)與英國的埃及專員麥克馬洪(Henry McMahon)所有交涉文件,通稱為「胡笙—麥克馬洪通信」(Hussein-McMahon correspondence)。從文件中可見,對於胡笙所要求的王國領土,麥克馬洪並沒有給予任何承諾。與此同時,胡笙之子費薩爾(Faysal bin Hossein al-Hashmite)也與敘利亞的阿拉伯人取得共識,在戰爭結束後共組阿拉伯王國。戰爭期間,費薩爾也與英國軍隊有密切的合作。然而,《賽克斯—皮科協議》在1916年時並沒有公開,英法合作欺瞞哈希姆家族。隔年,《貝爾福宣言》宣布要讓歐洲猶太復國主義者進入巴勒斯坦,這對於哈希姆家族及其支持者而言當然是極大的打擊,背後的意涵是哈希姆家族不可能建立王國。

哈希姆家族的胡笙與英國的埃及專員麥克馬洪所有交涉文件,通稱為「胡笙—麥克馬洪通信」。從文件中可見,對於胡笙所要求的王國領土,麥克馬洪並沒有給予任何承諾。(studylib.net)哈希姆家族的胡笙與英國的埃及專員麥克馬洪所有交涉文件,通稱為「胡笙—麥克馬洪通信」。從文件中可見,對於胡笙所要求的王國領土,麥克馬洪並沒有給予任何承諾。(studylib.net)

戰爭結束之後,英國、哈希姆家族、猶太復國主義者之間的問題,就因為巴勒斯坦而起。在《賽克斯—皮科協議》中,巴勒斯坦歸屬英國的勢力範圍內;對哈希姆家族來說,巴勒斯坦卻是在阿拉伯王國的一部分;對猶太復國主義者來說,巴勒斯坦則是他們要重返的家園。費薩爾在1919年初曾與當時猶太復國運動領導者魏茨曼(Chaim Weizmann)協商,內容約是「阿拉伯人與猶太人之間將和平相處,雙方擁有平等地位與權利。而且,一切糾紛都交由英國裁決。」從協商內容可見費薩爾當時認為猶太復國主義並不是阿拉伯人的威脅,只要談妥條件,這些人移居至巴勒斯坦應該不成問題。猶太人既然要進入巴勒斯坦,當然就須經過哈希姆家族這一關。至於由英國人來裁決阿猶糾紛,並非費薩爾出賣阿拉伯人,而是費薩爾瞭解英國在西亞地區既有的影響力。

只是在隨後所發生的事件中,哈希姆家族都沒有主導權。1919年7月,費薩爾在敘利亞稱王。但1920年4月英法簽署了《聖雷莫協議》(San Remo Treaty),正式由法國統治敘利亞與黎巴嫩,伊拉克與巴勒斯坦則是由英國統治。鄂圖曼都還沒瓦解,英法就形同惡棍流氓強行撕裂這個大帝國,隨後法軍進入敘利亞,迫使費薩爾逃離。而此時的英國在伊拉克受到反對勢力的抵抗。當英國正苦尋適合協助管理伊拉克的人選時,此時在敘利亞失勢的費薩爾,由於先前與英國在戰爭中合作的經驗而雀屏中選,英國決定於1921年讓他在伊拉克登基。對費薩爾而言,這至少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政治地位,總比什麼都沒有來得好。

不過,英國此舉讓費薩爾就此遠離巴勒斯坦。反而胡笙的另一個兒子阿布杜拉(Abdullah bin Hossein al-Hashmite)接手了巴勒斯坦問題,因為在費薩爾離開敘利亞之際,阿布杜拉發起討伐法國的活動,但在英國的壓力下,阿布杜拉最後接受了管轄約旦河(River Jordan)以東的區域,稱為外約旦(Transjordan),而約旦河西岸到地中海沿岸,也就是巴勒斯坦,至此,英國完全規劃出猶太人的區域。只是英國、哈希姆家族、猶太復國主義者在巴勒斯坦的糾葛,卻也就此在20世紀西亞地區諸多爭執不斷的問題中,成為最大的衝突,沒有之一。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