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甩不開西方壓力的伊拉克與巴勒斯坦

近代西方勢力塑造了西亞局勢,伊拉克與巴勒斯坦之間的命運,就這樣連結了、又切割了。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在西亞地區成為一方之霸,往後諸多作為皆是假合法之名行霸道之實,越來越「顧人怨」。由於並非所有人都選擇站在抵抗的行列中,對英國來說,繼續統治仍有推動力,因此伊拉克與巴勒斯坦這兩個英國創造出來的「地方」,完全受英國壓力左右。

1922年,大戰後成立的國際「超然」組織—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將伊拉克、外約旦、巴勒斯坦委任給英國託管,而敘利亞與黎巴嫩則是給了法國。而所謂「委任託管」(mandate)的區域,依照國際聯盟的定義,都是「脫離原本所屬國、或者殖民狀態,但還沒有自我發展的能力,所以需要經由委任託管,以求往後得以發展自身的文明。」

話說得多麼道貌岸然,但實際上就是戰勝國分贓戰利品。既然英法在戰爭期間就已經有協議要切割阿拉伯世界,1920年也已各自進行軍事佔領,故1922年的「委任託管」只是「先上車後補票」而已。更何況,當地人為何必須接受由外人來託管、發展文明呢?

1921年伊拉克國王費薩爾(Faysal bin Hossein al-Hashmite)的政權雖來自於英國的扶持,但他卻不盡然想要完全受到英國左右。只是英國也不願意放棄對伊拉克的「託管」,導致整個20年代英國都在面對伊拉克的反英勢力。同時,一樣受到英國控制、甚至規劃讓猶太人移居的巴勒斯坦,也是伊拉克諸多政治菁英聲援的對象,連帶反猶太復國主義的浪潮,也成為伊拉克政治的特色之一。儘管費薩爾的兄長阿布杜拉(Abdullah)掌有外約旦,西側就是巴勒斯坦,但阿布杜拉對巴勒斯坦的局勢發展並不熱衷,主要關注在他沒能拿到的敘利亞,地理位置有些距離的巴勒斯坦與伊拉克,政治關係反而較為緊密。

1919年,英軍在巴格達。(British Bureau Of Information/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Corbis)1919年,英軍在巴格達。(British Bureau Of Information/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Corbis)

30年代後擔任過多次伊拉克首相的努里薩依德(Nuri al-Said),認為必須取得英國的支持,才得以讓伊拉克在西亞越來越具影響力。然而,仍有不少政治菁英、地方勢力還是力圖主張反對英國、支持巴勒斯坦。1937年,伊拉克首相米德法伊(Jamil Midfa’i)即是這一派論點的重要人物,他曾說:「巴勒斯坦絕對是阿拉伯的一部份,不容許被迫拆散,我們要不惜一切維護巴勒斯坦弟兄的權益!」因此,不少伊拉克軍火、資金都送往巴勒斯坦,此時的伊拉克儼然是阿拉伯人對抗西方勢力的代表。

反觀猶太人在英國的協助之下,移入巴勒斯坦的人數越來越多。耶路撒冷(Jerusalem)猶太聖殿遺址的西牆(Western Wall),就在穆斯林的阿克薩清真寺(Aqsa Mosque)旁。猶太人聚集的人數越多、活動越頻繁,便有挑戰穆斯林主權的意涵。1936年起,巴勒斯坦發生長達3年的阿拉伯人抗爭事件,這是英國在巴勒斯坦委任託管最大的衝擊。1937年7月,英國提出分治方案,將巴勒斯坦北部靠近黎巴嫩(Lebanon)南部的一小區域劃分給猶太人,這區域以南則是阿拉伯人居住地,耶路撒冷為英國託管。時任伊拉克首相的蘇萊曼(Hikmat Sulayman)說道:「伊拉克政府絕對不會同意巴勒斯坦的分治。」也有人願意協助巴勒斯坦「廢除分治、限縮猶太移民人數、讓巴勒斯坦整合起來」。

30年代後擔任過多次伊拉克首相的努里薩依德。(TimeLife)30年代後擔任過多次伊拉克首相的努里薩依德。(TimeLife)

二次大戰開始後,英國外交人員希望伊拉克一同對抗軸心國(Axis Powers,德國、義大利、日本),但對於伊拉克政府來說,「沒有任何理由要接受英國的要求,跟隨英國對德國宣戰,就等於是幫助英國欺壓巴勒斯坦人。」況且,納粹德國在一戰之後擺脫戰勝國的壓力重新崛起,更成為伊拉克政府相當推崇的典範。巴勒斯坦的穆斯林教長阿明胡塞尼(Amin al-Hosaini)於1939年10月來到巴格達(Baghdad),代表巴勒斯坦與伊拉克的反英勢力連成一氣。1940年,改任外交部長的努里則是致力於協調英國與伊拉克的反英勢力,但後兩者對巴勒斯坦的立場都不願退讓。1941年4月,擔任伊拉克首相拉希德阿里蓋拉尼(Rashi Ali al-Gaylani),宣布伊拉克支持德國,這是二戰開始以來伊拉克首次表明立場。結果,巴格達瞬間就遭英國佔領。儘管希特勒從未讓德軍深入伊拉克,但占領巴格達的舉動也可看出英國絕不允許德國有任何滲透到伊拉克、甚至整個西亞地區的機會。

二戰期間,英國國力式微,1947年便將巴勒斯坦問題交給聯合國(United Nations)處理。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Israel)建國。巴勒斯坦人的權益,當然也就不在以色列與西方勢力的關注之中了,鄰近的阿拉伯國家在隔日攻打以色列。伊拉克為出兵的國家之一,而且在1949年停戰後,只有伊拉克沒有與以色列簽署停戰協議。這代表伊拉克仍然是最重視巴勒斯坦的國家,在阿拉伯人之中仍最具代表地位。

巴勒斯坦的穆斯林教長阿明胡塞尼。(維基共享)巴勒斯坦的穆斯林教長阿明胡塞尼。(維基共享)

世界局勢在50年代初期的韓戰(Korean War)爆發後完全改觀,美國與蘇聯兩極霸權模式成形。事實上,在40年代後期,蘇聯在黑海與高加索的擴張,已對西亞地區造成相當大的威脅,土耳其與伊朗深受其害。美國為圍堵蘇聯而支持伊朗,也有「杜魯門主義」(Truman Doctrine)協助土耳其。而伊拉克內政長久以來都處於「是否與西方靠攏」的立場擺動,冷戰初期又是前文提到的努里當政,他的立場原本傾向與英國維持關係友好,此時還是選擇了站在西方陣營,以抵抗蘇聯的共產勢力。至於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問題,在當時的情況下就又(暫時地)在伊拉克政治中降低了重要性。

近代西方勢力塑造了西亞局勢,伊拉克與巴勒斯坦之間的命運,就這樣連結了、又切割了。不過,套用〈神奇寶貝〉卡通每一單元出現的結語,伊拉克與巴勒斯坦一行人的旅途,還是會持續下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