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伊朗與伊拉克在80年代爆發長達8年的戰爭,這場戰爭綜合了不同元素,例如鄂圖曼帝國與伊朗的邊界問題,當然還必須加上20世紀美國這個在西亞的新警察的企圖,美國的企圖包含了對伊朗的關係變化、對波斯灣石油利益的關切,而最後這些構成了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的原因。兩伊關係與美國政策三位一體,難以切割。
鄂圖曼與伊朗之間的邊界問題延續自16世紀,19世紀伊朗的卡加王朝曾與鄂圖曼達成協議,而英俄兩國介入後所畫出的邊界,伊鄂也從來沒有同意過。鄂圖曼瓦解後,邊界問題由新興的伊拉克繼承,成為與伊朗的問題,雖然兩伊沒有為此交戰,但多次交涉結果卻總是因某一方的改朝換代而出現變局。1975年兩伊簽署的《阿爾及爾條約》(Algeria Agreement of 1975),仍是為了處理邊界的糾葛。簽署這份條約者是伊拉克的薩達姆胡笙(Saddam Hossein,即一般通稱的「海珊」)與伊朗國王巴勒維(Pahlavi)。只是沒想到1979年2月伊朗革命,巴勒維國王退出歷史舞台,但薩達姆卻在同年7月就任伊拉克總統。兩人一下一上,再加上伊朗革命使得兩伊邊界產生動盪,導致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
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KGOU)
兩伊戰爭,有些學者解釋這是阿拉伯人(伊拉克)vs伊朗人(伊朗)、遜尼派(伊拉克)vs什葉派(伊朗)的衝突,但這場戰爭的本質並非如此,由歷史觀之,這應是鄂圖曼與伊朗那些未能解決的邊界問題累積下的產物。
1979年的伊朗革命後,宗教人士何梅尼(Ayatollah Khomeini)的政府上台,這讓薩達姆與巴勒維之間的協議失去平衡,而此時的伊拉克建國已有幾十年的歷史,累積了一定程度的國力。80年代的兩伊戰爭,一來延續了鄂圖曼時期的問題,二來也看得出來伊拉克不是20年代的「新生兒」。人種、宗教的衝突,只是事件的外貌。
美國在二戰後開始介入西亞事務,尤其是對以色列、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這是美國自建國以來從未碰觸過的議題。許多當代的西亞問題,都與美國當時的政策一同載浮載沈。兩伊戰爭及其後續發展,美國都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就以1979年伊朗革命來說,固然這不是一場反美的革命,但最終由反美的何梅尼掌握政權,同時在該年11月爆發德黑蘭的美國人質事件。迅速惡化的美伊關係,絕不在1979年的人們意料之中。何梅尼政府讓美國錯愕,錯愕到連人質都不知道該如何救回來,同時也搞得卡特(Jimmy Carter)總統在1980年競選連任失敗。於是,當1980年兩伊開戰後,美國很自然就站到伊拉克那一方,這也是今日美伊關係惡劣的源頭。即使1989年何梅尼去世,而隨後的精神領導人哈梅內意(Ayatollah Khamene’i)也沒幹什麼大事,甚至幾任伊朗總統都努力告訴世人:「我們是好人」,也改變不了主流輿論強加給伊朗的妖魔化的形象。
何梅尼政府讓美國錯愕,錯愕到連人質都不知道該如何救回來,同時也搞得卡特總統在1980年競選連任失敗。(CNN)
然而,儘管美國與伊拉克在兩伊戰爭中成為親密戰友,但兩伊戰爭結束後,情況立即改變。
伊拉克與科威特(Kuwait)的關係在此時具有相當的重要性,19世紀英國與科威特酋長已有密切關係,英國也認定科威特獨立於鄂圖曼之外。但是一戰之後所建立的伊拉克,一再強調科威特應為其領土的一部份,往後伊拉克不斷有收復失土的企圖。當科威特於1961年獨立、70年代英國正式退出波斯灣之後,就強化了伊拉克要取回科威特的意志。兩伊戰爭之際,借款給伊拉克的阿拉伯國家中,科威特是其中一員,再加上戰後伊拉克無力償還債務,此時「收復失土」的企圖變更加強烈,於是科威特順理成章成了萬惡的敵人,兩國於1990年8月開戰。此時的美國由老布希(George H. W. Bush)擔任總統,布希家族擁有龐大的石油企業,薩達姆讓波斯灣動盪,等於擋了布希家族的財路。於是,這場戰爭伊拉克反而成了美國的敵人。此後的薩達姆也就成了眾矢之的,主流輿論說他屠殺庫德族(Kurds)、鎮壓什葉派,這證明了只要站在美國的對立面就死無葬身之地。
老布希只做了一任總統,但蘇聯卻已在1991年解體,美國這時成了全球唯一的霸權,這讓1993年擔任總統的柯林頓(Bill Clinton),不管在國內怎麼被彈劾、怎麼與助理搞些檯面下的勾當,國際形象也不至於太糟糕。於是兩伊就這樣在國際社會中扮演反派角色,卻也相安無事,這說來也算是柯林頓的政績。只是,2001年在老布希的兒子小布希(George W. Bush)就任總統,情況有了改變。2003年,小布希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WMD)、以民主解放伊拉克人民為由,突然進攻伊拉克,並在2006年處死薩達姆。
2003年,小布希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以民主解放伊拉克人民為由,突然進攻伊拉克,並在2006年處死薩達姆。(Google News)
小布希為何打伊拉克不打伊朗?
大概只能說,是小布希想要代替父親解決薩達姆吧。小布希這麼一打,或許解決了布希家族與薩達姆之間的石油問題,但曾有輿論指出,2014年以來搞得西亞甚至歐洲天翻地覆的伊斯蘭國(ISIS),就是2003年美伊戰爭所打出來的產物。
此後,什葉派勢力逐漸在伊拉克國內政治中抬頭,而且其中不少人在80年代曾經受過伊朗何梅尼政府的協助對抗薩達姆政府。教派相同,或許是伊朗政府支持這些伊拉克什葉派勢力的因素,但政治立場的一致才是最重要的主因,例如反薩達姆、反美國。然而,什葉派勢力中也並非所有人都想要與伊朗合作,例如目前在伊拉克大選中勝出的,就是頗為排斥伊朗的什葉派人士摩格塔達薩德爾(Moqtada al-Sadr)。
目前支離破碎的伊拉克,比起伊朗來得更為不穩定,若是2018年5月伊拉克選舉結果往後將動搖對伊朗與對美國的關係,也沒什麼好意外的。
這不是悲觀、不是唯恐天下不亂,而是對長期局勢觀察後所感受到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