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海珊與西亞世界

從整個歷史脈絡來看,海珊看來並不見得想要成為什麼叱咤風雲的人物,他的政權也不會比以往的伊拉克政權更具有重要性。問題就出在1979年伊朗革命所帶來的影響,使得許多舊問題浮上檯面,而正面對決這些問題的就是海珊這個倒楣鬼。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伊拉克的海珊(Saddam Hossein)從1979年執政到2006年被處以絞刑,他的存在讓西亞世界出現一番動盪。

2006年,海珊在審判後被冠以諸如:使用化學武器屠殺庫德族、鎮壓什葉派穆斯林等等的罪名,看來真是十惡不赦、人人得而誅之。不過,評價一個人物並不適合只以單方面的角度切入,更何況海珊的死刑是一面倒的支持,那就更不可能公正持平了。

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History Cooperative)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History Cooperative)

海珊的邪惡從何而來?他是個麻煩製造者嗎?不妨回溯歷史從伊拉克的建立談起。

伊拉克建立於1921年,由鄂圖曼帝國的巴斯拉、巴格達、摩蘇爾三省合併而來。但英國藉由委任託管的方式,統治伊拉克直到1932年。原本伊拉克的國王費薩爾(Faysal al-Hashmite)在英國的協助之下登基,英國結束委任統治之際,又正巧碰到費薩爾去世,於是伊拉克局勢就此開始動盪。但此時英國的影響力尚未消退,伊拉克國內出現的反英聲浪也愈加高漲,像是伊拉克新政府持續批判英國對科威特還控有統治權。30年代後期,伊拉克國內政權再次輪替,正好提供英國以金援伊拉克來取得友好關係的機會。1958年伊拉克發生軍事政變,國內又出現濃厚的反英氣氛。在英國國力已經開始衰弱的情況下,由美國接力主導西亞局勢的發展。

除了西方強權左右,伊拉克也得面對來自鄰國伊朗的壓力。

1921年之前並沒有伊拉克,只有鄂圖曼帝國。然鄂圖曼與伊朗卻有一段漫長的邊界糾紛史,源自於中世紀以來鄂圖曼與伊朗地區政治勢力之間的對抗。在16世紀伊朗薩法維王朝(Safavid)勢力穩固之後,與鄂圖曼之間便有了一塊緩衝地帶,無論是否是為了和緩雙方勢力對峙的關係,或者是讓兩國之間的游牧部落如庫德族(Kurds)擁有可自由活動的空間,伊鄂兩國從亞塞拜然向南到阿拉伯河口,劃有有一帶狀的模糊地帶。直到19世紀英俄兩強介入伊鄂關係之後,兩個伊斯蘭國家邊界的劃分變成複雜的國際問題。鄂圖曼於1923年瓦解後,改由新建立的伊拉克必須釐清與伊朗的邊界。儘管1937年、1975年兩伊先後簽署過邊界條約,但每隔一段時期就又有新的糾紛出現,無論如何處理,雙方都不盡滿意。

伊拉克的國王費薩爾(圖)在英國的協助之下登基,英國結束委任統治之際,又正巧碰到費薩爾去世,於是伊拉克局勢就此開始動盪。(Crisis and Achievement)伊拉克的國王費薩爾(圖)在英國的協助之下登基,英國結束委任統治之際,又正巧碰到費薩爾去世,於是伊拉克局勢就此開始動盪。(Crisis and Achievement)

海珊於1979年7月開始擔任伊拉克總統,這原本是件平凡無奇的事,他與一般政治人物並無二致,就是承接世界中一國領導人位置而已,只是這個菜鳥總統卻在隨後成為影響西亞與西方的重要人物。

同年2月,伊朗革命結束,巴勒維政府覆滅,何梅尼宗教政府掌權。由於兩伊在此時都處在政權交替期間,尤其何梅尼完全否定過去巴勒維的政策,勢必影響邊界協議,以致於海珊在1980年9月進軍兩國邊界,欲先發制人取得優勢。美國原本與伊朗保有友好關係,但在1979年美國人質事件之後與伊朗交惡,並於兩伊交戰時選擇支持伊拉克。

兩伊之間邊界的問題,就這樣成為戰爭的導火線。海珊以阿拉伯人、遜尼派穆斯林的身份,對抗伊朗人何梅尼、什葉派穆斯林,呈現出阿拉伯vs伊朗、遜尼派vs什葉派的態勢。儘管這樣的解釋過於誇大,但無論是當時或是後來的研究中,學者都賦予兩伊戰爭這樣的意涵。

美國在兩伊戰爭中對海珊的支持,僅在於政治立場上。兩伊戰爭於1988年結束,但隨後海珊因為需要更多的石油利益來緩和國內因戰爭而升高的經濟壓力,隨後便發起對科威特的戰爭。由於伊拉克向來強調科威特為他們的領土,海珊進攻科威特,無論動機為何,都是在完成過去所未完成之事。只不過,一旦科威特的石油利益為海珊所控制,那就是整體國際社會的損失,於是,兩伊戰爭中支持海珊的美國,此時為了石油搖身一變成了反對伊拉克最力的國家。

兩伊的邊界的問題,其實是戰爭的導火線。(The Muslim Vibe)兩伊的邊界的問題,其實是戰爭的導火線。(The Muslim Vibe)

從整個歷史脈絡來看,海珊看來並不見得想要成為什麼叱咤風雲的人物,他的政權也不會比以往的伊拉克政權更具有重要性。問題就出在1979年伊朗革命所帶來的影響,使得許多舊問題浮上檯面,而正面對決這些問題的就是海珊這個倒楣鬼。2001年9-11事件發生,這迫使才剛當選美國總統的小布希必須改變美國對西亞的政策,以穩定美國在世界的霸主地位。就如同1979年的海珊一樣,小布希本來是個再平凡不過的美國總統,卻因為外在鉅變必須做出重大的轉折。於是,伊拉克被美國列入了「邪惡軸心」的黑名單之中,2003年,美國出兵攻打伊拉克,還打垮了海珊政府,讓海珊又當了一次倒楣鬼,但這次卻是倒楣到家,連命都沒了。

或許海珊對外發動戰爭、對內鎮壓異己的種種作為值得批判,但回顧歷史,又有哪件事是完全正確的呢?

海珊之所以有特別突出的重要性,在於他的做法不為主流輿論接受,例如損害美國的利益,尤其是石油利益,讓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大加撻伐,從來就不是因為海珊真甚麼有重要性。任何人在那樣的時間點坐上了海珊的位置,也會做出一樣的決策。更何況,1921年以來的伊拉克是個由英國拼拼湊湊弄出來的國家。歷來伊拉克政府不是未曾思考過如何穩定政局,但問題在於外在壓力從未讓伊拉克有一絲喘息機會。有趣的是,現今在西亞與歐洲翻天覆地的伊斯蘭國,決策高層中就有不少人是海珊政權的要角,這意味著海珊在伊拉克並非如外界印象中那樣不得人望。

主流論述對於海珊個人的批判,並沒有考慮長期以來伊拉克形成的歷史因素。許多難解的問題關鍵並不在海珊個人,而是諸多歷史因素交織下,將一個本來平庸無奇的人推到了主流輿論的對立面,成了世人眼中所謂的梟雄、強人,只是這些都不是海珊所應得的真實評價。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