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雀
在巴拉圭的傳統手工藝市場,觀光客的目光會被五彩繽紛的繡品所吸引,或大、或小,可做為杯墊、襯墊、桌巾,也可裝飾衣物、扇子、屏障等,甚至繡成各國國旗,琳琅滿目,令人愛不釋手,據傳是贈予情人的最佳禮物。這類繡品的針法十分精緻,被命名為蜘蛛繡(ñandutí,讀音:良杜蒂)。
在巴拉圭流傳著多則蜘蛛繡由來的奇談,其中,以情人禮物最引人入勝。
蜘蛛繡的針法十分精緻,據傳是贈予情人的最佳禮物。(farm6.staticflickr.com/5247/5344010544_8242771c8a_b.jpg)
據說,一名年輕人無意間發現一張晶瑩剔透的蛛網,在露珠與曙光的輝映下,熠熠閃亮,令他以為是一張琉璃蛛網,而想贈予心愛的女人,不料手一碰觸,蛛網即破裂。年輕人因而四處探尋織工,終於找到一位婦女,以巧妙針法模擬蛛網,繡出光彩奪目的繡品。
最廣為人知應該是雙雄相爭的傳說。
兩個瓜拉尼(guaraníes)戰士,一個名為哈西(Jasyñemoñare),另一個是良杜(Ñanduguasu),兩人同時愛上美麗女孩莎明碧(Samimbi),為贏得美人芳心,無不費盡心思。某天夜裡,哈西正在祈求神明讓他早日抱得美人歸,突然瞥見一顆大樹的樹梢上,掛著一件璀璨的銀白繡品,在皎潔月色的映照下,益發閃耀。哈西決定爬到樹上,取下繡品送給心儀的莎明碧。良杜恰巧路過,也看到那件銀白繡品,他嫉妒哈西搶先一步,不加思索便朝他射箭,哈西中箭,而從樹上摔落身亡。良杜立即攀到樹上,想將那件繡品占為己有,孰知手一碰,繡品就裂開,原來那只是一張蜘蛛網。自此,良杜負疚難安,經常在叢林裡漫無目的遊走。
一天,良杜的母親發現兒子的祕密,便叫兒子帶她去故事現場,兩人驚訝地發現樹梢上又有一件相似的精緻繡品。為了安慰兒子,母親仔細觀察蜘蛛結網過程,以自己的銀髮為線,繡出同樣的銀白圖案,而這便是蜘蛛繡的由來。
在巴拉圭流傳著多則蜘蛛繡由來的奇談,其中,以情人禮物最引人入勝。(gailcreativestudies.wordpress.com/2013/12/05/nanduti-lace/)
另有一則傳說。一個瓜拉尼女孩為西班牙主人洗披肩,由於披肩在洗滌過程中破損了,主人十分不悅,便囚禁女孩,命令她刺繡出一件新披肩。女孩久久繡不出來,就在失望之際,看見牢房內有一隻蜘蛛,於是依照蛛網的幾何結構,繡出一件巧奪天工的披肩,從此誕生蜘蛛繡。
還有一說。大約三百年前,殖民政府從加納利群島的特內里費(Tenerife),引進一群西班牙婦女,準備與在巴拉圭的西班牙男人婚配。這群婦女帶來了特內里費的刺繡工藝,再融合當地原住民的圖案創意,而衍生出蜘蛛繡。仔細比對,巴拉圭的蜘蛛繡與特內里費的蕾絲繡(roseta)頗有相似之處,多數學者採信蜘蛛繡源自特內里費的說法。
蜘蛛繡並非原住民藝術,而是文化涵化的結果,針與線均來自歐洲,針法則由當地婦女改良研發而成,最後冠上瓜拉尼名稱「ñandutí」。(www.sibw.com.au/wp-content/uploads/2015/01/DSCN55641.jpg)
的確,蜘蛛繡並非原住民藝術,而是文化涵化(aculturación)的結果,針與線均來自歐洲,針法則由當地婦女改良研發而成,最後冠上瓜拉尼名稱「ñandutí」。起初,「耶穌會集合化傳教村」(Reducciones Jesuíticas)1 極力推廣蜘蛛繡;爾後,距首都亞松森僅三十公里的小城伊陶瓜(Itauguá)將這項工藝發揚光大。昔日,這類繡品僅供教堂聖壇之用,或用於仕女服飾,或裝飾貴族宅第。如今,蜘蛛繡是巴拉圭最重要的傳統藝術之一。
至於「ñandutí」一詞,歷史學家認為即「白色蛛網」之意,亦有學者解釋為「蜘蛛光環」,另有人主張其原意是「蜘蛛之地」。
蜘蛛繡以圓形和線條為基本結構,針法係由中心向外放射。即便巴拉圭織工所受教育不多,卻善用數學及邏輯,繡出各式各式的圖樣,最後再剪下繃布,成為鏤空的繡品。這項精緻工藝不僅需要嫻熟的針法,其刺繡過程也相當繁複與費神,因此,價值不菲。
巴拉圭婦女以靈巧的女工媲美蛛網,繡出巴拉圭獨特的風格,也以針代筆寫下頗具興味的奇談。
註:
1.耶穌會為了有效管理南美洲原住民,而在當地創立的村落,並在村落內執行傳教、生產及稅收的工作,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