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伊朗與西亞世界》伊拉克—科威特問題與英國

伊拉克境內仍有不少人打從心底否認《1913年英鄂條約》,因為對這些人而言,科威特的存在象徵著英國勢力的殘留,「收復」科威特這塊「失土」,有著對抗帝國主義的重要意涵。只是當國際輿論忽略歷史因素,一味批判1990年伊拉克打科威特的野蠻行徑,反而讓閱聽人對於波斯灣戰爭的理解只剩下事件的表面了。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1990年伊拉克(Iraq)揮軍攻打科威特(Kuwait),稱為波斯灣戰爭(Gulf War),伊拉克總統薩達姆胡笙(Saddam Hossein)遭國際輿論批判為恐怖分子,接下來還有使用化學武器殺害無辜人民的邪惡事蹟。姑且先不管伊拉克是否如此可惡,先讓我們釐清伊拉克攻打科威特的原因。這源自於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與英國在阿拉伯地區的勢力爭奪,當科威特地區成了衝突的中心,就種下20世紀波斯灣地區不穩定因子。

鄂圖曼雖然在16世紀後就成為橫跨部份歐亞非三洲的帝國,但在阿拉伯半島上,除了西側的漢志地區(Hejaz)與伊斯蘭聖地麥加(Mecca)之外,仍算不上有直接管理的事實。18世紀起,英國在亞洲海域逐漸擁有影響力,尤其是英國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掌握了印度與周邊區域的貿易,波斯灣(Persian Gulf)也一樣在英國的勢力範圍之內。當19世紀初期因法國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占領埃及(Egypt)的關係,以致於鄂圖曼與英國都開始意識到若埃及與周遭海域受到侵犯,帝國權威與英國優勢都將消失。但鄂圖曼的權威後來受到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Mohammad ‘Ali)的挑戰,也讓鄂圖曼試圖加強在阿拉伯半島與波斯灣的管轄,以維持帝國威望。

科威特為靠近波斯灣的巴斯拉省(Province of Basra)一部份,但歷任酋長並不願意接受鄂圖曼管轄,畢竟本來鄂圖曼本來在這區域就不具有效管制,相較之下英國人反而還較具影響力。1882年英國占領埃及,還控制了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這讓鄂圖曼更加擔心起英國此後更有能力全盤控制波斯灣,而派駐在巴斯拉省的行政官員與軍事人員也都回報過英國對波斯灣的控制,他們希望鄂圖曼政府能夠更加強這區域的關注。1899年1月,英國與科威特簽署協議,內容為科威特酋長不得與其他強權建立關係、不得簽署協議,英國則會保護科威特不受外力侵犯。

1990年伊拉克揮軍攻打科威特,稱為波斯灣戰爭,伊拉克總統薩達姆胡笙遭國際輿論批判為恐怖分子,接下來還有使用化學武器殺害無辜人民的邪惡事蹟。(維基共享)

但此時科威特的情況已不單純只是英國與鄂圖曼的問題,俄國也試圖與科威特酋長建立關係,而德國在皇帝威廉二世(Wilhelm II)的領導下也逐漸將觸角深入波斯灣,都讓這區域的問題「國際化」。英國比以往更加大控制科威特的力道,正是由於這樣的國際情勢變化所致。這也透露出英國對於鄂圖曼主權的漠視,但鄂圖曼此時在北非、巴爾幹半島(Balkans)的領土,同時面臨俄國、法國、義大利、奧地利等強權的挑戰,對科威特鞭長莫及。同時,英國在伊朗南部的布希賀爾(Bushehr)一帶也頗具影響力,等同在波斯灣南北兩岸稱霸。有些學者稱此時的波斯灣,已經成了「英國的內湖」(British lake)了。

在形勢比人強的情況下,鄂圖曼遂與同樣想插足波斯灣的德國協商鐵路興建,1903年雙方簽署《巴格達鐵路利權》(Baghdad Railway Concession),鐵路終點站設置於相當靠近波斯灣的巴格達(Baghdad)。這樣的鐵路計畫在更早幾年前已有傳言,同時鄂圖曼政府一再施壓科威特酋長讓鐵路進入科威特。英國受到鄂圖曼與德國的壓力,只好持續與鄂圖曼進行交涉,雙方於1913年7月談定《1913年英鄂協定》(Anglo-Ottoman Convention of 1913),劃分了科威特酋長的政治權威範圍,以及周遭效忠於科威特酋長的部落區域。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鄂圖曼因為加入德國陣營,成為英國的對手,英國便進一步將科威特視為是「英國保護之下的獨立政權」。

大戰期間,控有伊斯蘭聖地麥加的哈希姆家族(Hashemite),也試圖擺脫鄂圖曼的管轄,期待能與英國軍隊合作,在戰勝鄂圖曼之後建立阿拉伯人的王國。問題是,英國與法國本來就策劃瓜分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與敘利亞(Syria),早在1916年簽訂《賽克斯—皮科協議》(Sykes-Picot Agreement)。戰爭結束後,1920年3月哈希姆的代表費薩爾(Fasyal)獲得阿拉伯人擁戴成為敘利亞國王。然而,甫成立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卻將美索不達米亞與敘利亞「委任託管」(mandate)給英國與法國,1920年4月英法在簽訂《聖雷莫協定》(San Remo Convention)之後,確定由英國控制伊拉克、巴勒斯坦(Palestine),而法國擁有敘利亞、黎巴嫩(Lebanon)。法軍進入敘利亞,費薩爾在抵抗失敗之後離去。

1903年,鄂圖曼與德國雙方簽署《巴格達鐵路利權》,鐵路終點站設置於相當靠近波斯灣的巴格達。(維基共享)

英法在西亞地區的占領,面臨了當地阿拉伯人相當激烈的抵抗。1920年阿拉伯對英法的抵抗運動,是西亞歷史相當悲慘的一頁。英國將摩蘇爾(Mosul)、巴格達、巴斯拉三個省分合併成了伊拉克,需要有威望的阿拉伯人來領導,離開敘利亞的費薩爾便成為首要人選。由於在大戰結束之後,沒有任何強權在西亞地區可以與英國平起平坐,對於費薩爾來說,儘管沒多久前才遭到英國背叛,但眼下接受英國的邀請前往伊拉克,似乎仍是取得政治權力的大好機會,總比什麼都沒有來得好。1921年3月,英國扶植費薩爾在伊拉克登基。

1923年8月,戰勝國與凱末爾(Mustafa Kemal)政府簽訂《洛桑條約》(Treaty of Lausanne),鄂圖曼正式瓦解。由於伊拉克與科威特都在英國的控制內,兩方並沒有邊界爭執的問題。即使1932年10月,英國終止了對伊拉克的委任託管,但伊拉克仍承認《1913年英鄂條約》裡伊拉克與科威特的邊界。但是,上述的風風雨雨,並不是故事的終結。伊拉克境內仍有不少人打從心底否認《1913年英鄂條約》,因為對這些人而言,科威特的存在象徵著英國勢力的殘留,「收復」科威特這塊「失土」,有著對抗帝國主義的重要意涵。只是當國際輿論忽略歷史因素,一味批判1990年伊拉克打科威特的野蠻行徑,反而讓閱聽人對於波斯灣戰爭的理解只剩下事件的表面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評論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