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漫遊藝術史》複製畫和他們的產地:談攝影集Real Fake Art

大芬村的面積只有0.4平方公里,過去村民原有200人,如今成為國際知名的油畫產地和交易中心,匯集了超過兩萬名畫師,有上千家以批發出口為經營傾向的畫廊業者。1989年香港畫商黃江到此地設立公司,承辦來自香港的訂單,臨摹各種世界名畫,開啟該地作為複製油畫產地的濫觴。

◎張tree

藝術家邁克爾·沃爾夫(Michael Wolf, 1954-)於2011年出版攝影集Real Fake Art,該系列作品拍攝於2005至2007年間,以中國深圳市的大芬藝術村為舞台。沃爾夫拍攝這個生產複製畫的村落,安排畫師與其作品在街道上合影,並且註記了作品所複製的藝術家姓名,以及複製作品的出售金額。

大芬村的面積只有0.4平方公里,過去村民原有200人,如今成為國際知名的油畫產地和交易中心,匯集了超過兩萬名畫師,有上千家以批發出口為經營傾向的畫廊業者。累計至2015年為止,大芬村交易額超過42億人民幣。1989年香港畫商黃江到此地設立公司,承辦來自香港的訂單,臨摹各種世界名畫,開啟該地作為複製油畫產地的濫觴。

2010年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深圳館便以大芬村帶起的經濟奇蹟為主題,以當代策展的手法展出,並被上海世博局評選為示範案例館。策展團隊選定「大芬村製造」中最為大宗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蒙娜麗莎》,藉由大芬村500多名畫師同時創作999塊尺寸略微不同的畫版,組成巨幅的《蒙娜麗莎》畫牆,並將這個裝置作品命名為《大芬麗莎》。【圖1】這件集體創作的作品彰顯了大芬村的藝術生態:由畫師的個人筆觸建構起巨型的複製生產鏈。不過在沃爾夫的鏡頭下,大芬村卻不是單純的複製油畫產地。

【圖 1】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深圳館《大芬麗莎》之裝置。圖像取自騰訊世博網。

沃爾夫於1954年出生於德國慕尼黑,1976年在德國埃森大學(University of Essen)師事提倡主觀攝影(Subjective Photography)的奧托·斯坦內特(Otto Steinert, 1915-1978),並獲得視覺傳播學位。沃爾夫於1994年開始他攝影記者的職業生涯,為德國雜誌社斯特恩(Stern)於香港工作了8年。然而由於紙質媒體和新聞攝影的沒落,他在2003年起改為從事藝術攝影。

【圖 2】無名畫師與其原創作品和《蒙娜麗莎》複製作品。掃描自Michael Wolf, Real Fake Art, Hong Kong: Asia One Books, Berlin: Peperoni Books, 2011無頁碼。

攝影集Real Fake Art中所收錄的47件作品中,有3位畫師都與他們筆下尺寸不同又各有特色的《蒙娜麗莎》合照。其中一幅肖像裡的畫師,在右手扶著《蒙娜麗莎》的同時,左手扶著的畫作卻非複製作品;沃爾夫為這幅肖像的註解是這樣的:「達文西(左)$27,佚名(右)$27」【圖2】。沃爾夫如此的操作手法,揭示畫師也有自己的原創作品,然而文字的記述卻反映了大師之名的陰影下,原創作品的無名。所有的畫師支撐著他們的作品,而觀者卻無法知曉畫師之名。顛倒的左右文字記述也反映著畫師的身體,連同其仿作與創作,藉由攝影鏡頭也成為了純然的觀看圖像。

【圖 4】無名畫師與其原創作品。掃描自Michael Wolf, Real Fake Art, Hong Kong: Asia One Books, Berlin: Peperoni Books, 2011.無頁碼。

翻到攝影集的目錄,沃爾夫在標題「偽作(Fakes)」底下,羅列出被製作複製畫的創作者之名。這份名單顯示許多現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也被模仿的事實,我們隨著沃爾夫的鏡頭,看見大芬村的畫師在不同媒材之間的轉換。例如【圖3】的畫師,將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 1899-1968)的《空間概念,期望》(Concetto spaziale, Attese系列作品中,紅色單色畫與其刀痕的陰影,完全以顏料繪製為複製作品。此外,描繪攝影作品的複製畫作更是多數,以杜賽道夫學派(Düsseldorf School)的作品為例,自其開創者貝雪夫婦(Bernd & Hilla Becher, 1931- 2007, 1934-2015)至托馬斯·魯夫(Thomas Ruff, 1958-)的攝影作品,在大芬村的畫師筆下,皆被轉譯為複製油畫。

【圖 5】Michael Wolf, Real Fake Art 11 圖像取自藝術家個人網頁。

透過文字傳遞的資訊,我們發現在大芬村這個藝術市場中,作品定價無關於模仿對象在藝術史的定位,而是取決於材料的多寡,越是大幅的作品便能以越高的價格銷售。於是由畫師自行創作的大型室內像(interior portrait)【圖4】的定價,與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 1940-)的巨幅複製畫同樣為400歐元。而觀念藝術家河原溫(1933-2014)記錄下自身行為的《今日系列》(Today Series)日期畫(Date Painting)【圖5】,買家則只需要付4.50歐元便能擁有。這不免令人思考,當藝術作品從思想的吉光片羽,轉變為執念的物質欲求時,價格代表著什麼樣的價值?比起原創光環在拍賣市場中成為載浮載沉的獨家商品,以材料物質來量化作品價值,反倒是一種真正能平等受眾的客觀衡量?

沃爾夫的Real Fake Art系列作品在看似紀實的攝影鏡頭下,呈現了大量卻另類的藝術市場縮影,也表露其中主流藝術世界的權力結構。沃爾夫透過大芬村的案例,以作品取樣和文字記述的兩軸劈開向度,再藉由攝影擷取現實的本質串起重力,向現世實踐中藝術的真實性議題,拋出新的觀點。

參考書目

Wolf, Michael. Real Fake Art, Hong Kong: Asia One Books/Berlin: Peperoni Books, 2011.
高千惠,《風火林泉: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台北:典藏,2013年。
Elephant Art: <https://elephant.art/roulette-michael-wolf/>(2019/2/20瀏覽)
端傳媒: <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913-mainland-Dafen-transformation/?utm_medium=copy > (2019/1/14瀏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漫遊藝術史 複製畫和他們的產地:談攝影集Real Fake Art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評論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