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拓梓
搭「仙山線」從山形出發,大約十五分鐘的車程,就可以到山寺站。山寺即指西元860年開山的寶珠山立石寺,因為整座寺廟依著山勢而建,故稱「山寺」,是東北地區最受歡迎的寺廟景點,也是政府指定的國家文化財。
山寺的名氣多半是由松尾芭蕉而來,他的「奧之細道」當中,說此地「人人皆勸宜往一觀」。芭蕉在山寺留下不朽的俳句,今天山寺的參道上,可見芭蕉肖像,也可以看到他有關閑寂、蟬鳴的風景描寫詩碑。不過如果是冬天來訪,除了雪、還是雪,旅客最在意的是跌倒,而不是沿途風景。
芭蕉訪問山寺,是1689年5月27日,應該是農曆的暮春,因此也才聽得到蟬鳴。此時的山寺,當然已經不是860年開山的樣貌。不過芭蕉思古幽情,頗有歷史感,文中提到的開基人「慈覺大師」,其實是日本最後一批「遣唐使」的一員。
「遣唐使」顧名思義,即是前往唐國學習文化、技藝的使節,從630年開始,一直到894年結束。以中國的年表來看,大約是從初唐的太宗時期(貞觀2年),一直到唐末的昭宗時代為止。
在「遣唐使」之前,日本已經派過「遣隋使」出訪,但有規模、常態化的訪問,是唐朝的事。當時日本還是當代史觀定義的「古代時期」,政治情勢並不穩定,蘇我氏的統治剛剛結束,皇位襲奪、貴族征戰、頻繁遷都的狀況都有。
當時的日本政要認為,現下首要的政治任務,就是政治穩定。要有穩定的政治,最重要的就是模仿唐國,建立中央集權的律令,天下才會安定。像唐國學習的「遣唐使」,便是這樣時代的產物。當然,既然要派使節出去,為了不求丟人現眼,使節必須要有點學問。而在當時的背景下,有學問的人除了貴族之外,就是僧侶了。
這些被派去唐國訪問的僧侶,回國之後都成為一方之霸,最有名的就是804年的真言宗的空海,和天台宗的最澄。他們將密教帶回日本,也為日本的佛教文化帶來新的視野。無論在教義、建築、政治關係上,影響一直持續到當代。
山寺的開創者慈覺大師,也稱作「圓仁」,他是最澄的子弟,也是最後的「遣唐使」一員。遣唐期間,他剛好倒楣的遇到武宗滅佛的「會昌法難」,被要求返回日本,中間經歷一波三折,都記錄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當中,也為後人留下遣唐使經歷、「會昌法難」的重要記錄。
雖然他是最後一位前往唐國的使節團成員,但遣唐使的真正中斷,要到894年菅原道真正式呈奏廢止遣唐使。廢止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唐朝正因為「黃巢之亂」而自顧不暇。道真認為,如果繼續派遣使節,反而可能使國家人才遭到戰亂波及而損失。不過唐朝後來就滅亡了,菅原道真也失了勢被拔官,所以「遣唐使」這個職務,最終走入歷史。
而最後的「遣唐使」圓仁,在839年經歷千辛萬苦回到日本之後,持續的開設寺廟,成為天台宗的第三代宗師,一直到864年圓寂。今天的山寺,跟當年慈覺大師開山時已有不同,大致是戰國到江戶時期,出羽、山形一代的大名最上義光所整建,有些建物則是更晚近的作品。山寺和最上家族之間關係密切,最上義光的御靈屋也在山寺。
松尾芭蕉所見「閑寂」的山寺景色,應該就是最上家族整建後,所留下來的風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