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政治的日常》改變時代的日本人:變來變去的孝明天皇

變來變去的孝明天皇,其實也可能沒有變。他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實力。

李拓梓

明治維新的主角,當然是明治天皇。但整個幕末風起雲湧的時代,主要都在他的父親孝明天皇任內。這位孝明天皇最有名的就是變來變去:一開始他是攘夷的先鋒,在土佐、長州武士的支持下,多次質問將軍家茂為何遲遲不敢上京,不能宣布攘夷。但過了一陣子以後,他又立場一變,接受了跟幕府友好的會津藩主松平容保接任「京都守護職」職務,大舉追殺京內因為他支持攘夷而到處活動的志士。

這位變來變去,影響時勢的孝明天皇,從小學問就不錯,現在的皇族學校學習院大學前身,就是孝明天皇為了皇族、公卿子弟學習所創立。這位天皇可能因為受的教育很國粹,不喜歡外國人,在培里率領黑船叩關的時代,孝明天皇對幕府簽訂的條約深感不以為然。

孝明天皇像。(維基共享)

黑船來的時候,孝明天皇26歲,還是一位年輕人。他面對最大的問題,在於長期掌握朝政的老太閣鷹司政通,依然是朝中權力最大的人。鷹司政通名為政通,他施政的原則也是政通人和。他掌握的公家政權,和武家關係良好,鷹司本人支持開國,和年輕氣盛的孝明天皇反對開國的態度,隱隱藏著裂痕。

由於鷹司的立場,條約剛剛簽訂的時候,無論在公家、武家,儘管很多人是不得已、不得不接受開國要求,但是支持條約者幾乎都是多數。這樣的立場,讓孝明天皇覺得很不爽,也因此跟鷹司政通發生衝突。由於鷹司家久理朝政,朝中不喜歡鷹司政通的公家其實很多,他們趁著這個機會,結合起來對天皇強行上訴,要求朝廷要硬起來,不能接受喪權辱國的開國條約。天皇順勢拒絕了條約,這下朝廷立場已定,攘夷就是他們對黑船的回應。

幕府老中崛田正睦等人,是第一線上直接面對船堅炮利外國人壓迫的官員,當然對被無能公卿圍繞的天皇不以為然。他們問朝廷如果因為拒絕條約而發生戰爭該怎麼辦,朝廷竟然回應「無可奈何」。崛田正睦聽到,氣得七竅生煙,覺得朝廷精神不正常。但是朝廷心意已決,崛田也沒辦法,回到江戶之後,他就被以「在京都行為不端」為由遭到貶職處分。

美國培里率領黑船叩關圖。(圖:網路)

不喜歡外國人的孝明天皇跟公卿,手中沒有武力,真的要發動攘夷,還是必須要有武士的支持。天皇雖然要求節儉備戰,但他手中並沒有武力,他也擔心鷹司政通會逼他退位,讓幼帝繼承,再一次掌握權力。天皇透過公卿,多方探詢,發出密令,要求各藩出兵進京勤王,但各藩都沒有鳥皇室。

這時對皇室盡忠的,都不是來自藩意的個別武士。比如來自土佐的武市半平太,他組成「土佐勤王黨」,主張「一藩勤王」,各藩,包括土佐藩的老藩主山內容堂自己,都持冷眼旁觀的態度看待勤王黨的義勇激憤。另外很活躍的還有長州藩,當時長州是攘夷的主力,長州人在京活動,鼓吹攘夷活動,激烈批評幕府。

不過皇室的問題很清楚,沒有武力,就是沒有實力。天皇本人雖然希望實施攘夷,但並沒有推翻幕府的想法。對皇室來說,幕府被取代也是很麻煩的是,公卿雖然學問好、風雅足,但並沒有騎射的能力。在可能發生戰亂的時代裡,如果沒有武家的保護,皇室公卿就如喪家之犬。現在各藩都按兵不動,只有武市半平太這種小股武力在活動,對天皇來說當然是政治危機。

也就是說,孝明天皇雖然感受到外國人的壓力,但他希望的是幕府攘夷,而不是要從外面招來敵人來顛覆德川幕府。武市的做法讓他感受到壓力,而武市等小股武力在京都跟開國派人士的衝突,又多次引發暗殺事件等治安糾紛,也讓京都陷入腥風血雨。這些,都不是孝明天皇所樂見。

來自土佐的武市半平太,組成「土佐勤王黨」,主張「一藩勤王」。(http://proshoptom.blog66.fc2.com/blog-entry-361.html)

1862年,孤立無援的天皇在公卿勸諫下,決定妥協,將妹妹和宮「下嫁」給將軍家茂。雖然武家偶而會娶公家女兒,或把女兒嫁給公家,但將軍娶天皇的親妹妹這種事,並不常發生,所以才叫做「下嫁」。和宮下嫁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皇室不能再接受這種孤立無援的處境,「公武合體」成為當時朝廷、諸藩積極推動的方向,最清楚的合體指標,就是結為連理。

幕府既然說要攘夷,又推動了「公武合體」,原先在京裡活躍,引發許多治安事件的攘夷志士,就變成麻煩製造者。同是1862年,會津藩主松平容保銜命上京,出任「京都守護職」的警衛職務,孝明天皇在松平到京後,親自接見,賜予御衣、御甲,鼓勵他快速恢復京都秩序。

京都的秩序一旦恢復,將軍家茂又變成天皇的連襟,上京於是不再是問題。1863年,將軍家茂終於上京,並且承諾攘夷,孝明天皇的命令算是被看見了,於是放下一顆心中大石。

松平容保的警察職務並沒有因為將軍上京而停止,他上台之後,陸續將沒有特定立場的浪士組織成新選組、見迴組,開始有計劃的追殺來自長州、土佐等地的攘夷志士。這其中最有名的事件,就是1864年的「池田屋事件」。這一起夜半突襲事件,造成攘夷派重大的傷亡,也迫使長州走向激進化的自我毀滅路線,掀起了整個幕末維新的大亂局。而回到土佐的武市半平太,也因為路線失敗,而被迫切腹。

1862年,孝明天皇在公卿勸諫下,決定妥協,將妹妹和宮「下嫁」給將軍家茂。(圖:網路)

變來變去的孝明天皇,其實也可能沒有變。他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實力。

他一心想要攘夷,但幕府不支持,各藩也都冷對。他拉攏各種力量,最後只得到武市半平太這種不成氣候的小股武力支持,不僅沒有攘成夷,反而造成京都治安的毀壞。因為各方都在敷衍天皇,因此天皇的攘夷夢想,最終並沒有實現。將軍家茂根本知道打不過外國人,只是迫於不能違逆聖意,敷衍著答應了天皇。

1863年5月10日,攘夷決行的期限到了的那天,日本風平浪靜,除了長州藩,沒有任何一藩發起任何攘夷行動。長州藩單獨攘夷,砲擊關門海峽外國船隻,引來四國聯軍在第二年報復性還擊,打的長州毫無反擊之力,許多原本堅決攘夷,拒絕開國的制式,體驗到帝國主義的大艦巨砲主義之後,紛紛改變想法,成為「開國攘夷」的支持者。

但孝明天皇並沒有改變討厭長州的立場,他對幾年前的「禁門之變」中,長州人拿大砲打朝廷的餘恨未消;另外,再一次依賴幕府武力的皇室公卿,其實也沒有能力反對幕府再一次得勢。孝明天皇依然支持幕府征伐長州的行動。

只是,幕府的衰敗只剩下孝明天皇看不出來,第一次長州征伐雖然成功,但是當長州的倒幕派再一次抬頭,幕府的第二次長州征伐隨即吃盡了苦頭。好死不死,1866年,將軍家茂也在此時過世,幕軍指揮官慶喜接任了將軍職務,不出半年,孝明天皇也跟著過世了。

天皇的死眾說紛紜,很多人都認為,這位天皇繼續執政,將成為倒幕派的障礙,因此被倒幕人士毒殺的說法有之。不過也有可能,是繼任的一橋派將軍慶喜跟天皇當年因為政治立場而有嫌隙,覺得天皇食古不化想要除掉他。

總之,天皇死因成謎,但天皇的位置,由他的次子睦仁繼位,這位睦仁,也就是後來開啟維新時代的明治天皇。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