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紐約地途》從飲食看Hipsters對紐約的影響

什麼是hipster?一般而言,舉凡二十到四十歲的青壯年,其生活態度是注重獨立思考,不盲目跟隨時下流行,只求專注做好自己喜歡的事物……等,都可能會被認為是hipster。當hipster成為不可抵擋的潮流,一個城市的生活文化,自然也會受影響。讓我們跟著NYDECO的腳步,從飲食方面來看看,hipsters的文化是如何影響著紐約市。

NYDECO

不論你討厭或是喜歡hipster的生活方式,紐約布魯克林的hipster風潮不僅影響這十年來紐約的經濟文化,更把紐約——或更精準地說,把布魯克林的魅力推向全世界。其實hipster不是布魯克林的特產,美國西岸奧勒岡州的波特蘭,北加的奧克蘭和東岸新英格蘭的一些城市都是hipsters喜歡聚集生活的地方。Hipster這個字本身是很抽象、界定不明的,甚至以中文來說,都還找不到一個簡單的名詞來翻譯,文青雅痞的綜合體應該是比較貼近的形容。

在紐約談到hipster,一定馬上會聯想到住在威廉斯堡以腳踏車當交通工具、崇尚都市綠化的年輕人。(圖:作者提供)

什麼是hipster呢?一般而言,舉凡二十到四十歲的青壯年,其生活態度是注重獨立思考,不盲目跟隨時下流行時尚和音樂,喜歡手作工藝和創作,強調有機食材與飲食健康,用文青式的文筆展現自己的智慧,在政治上持不保守也非自由派的漸進式觀點,以及最重要的:不管別人眼光,只求專注做好自己喜歡的事物。這樣思想行為組合下的人,都可能會被認為是hipster。不過上述的各項人格特質也不都是專屬於「hipster」,因此近年來有不少認為這個字只是媒體炒作出來、被嚴重濫用的聲音出現。甚至hipster開始被用來諷刺高調追求特異獨行生活方式的人的假掰。

Hipsters對手作事物和獨立搖滾類型音樂都情有獨鍾。(左:Brooklyn Flea;右: Rough Trade Records。圖:作者提供)

但終究hipsters改變紐約生活文化的現象是存在的,我們不妨從飲食方面來看看hipsters文化是如何影響紐約市。

甫進入台灣市場的Yelp網站,以顧客在他們的網站上提到「hipster」這個字的次數,做成統計地圖,發現紐約市從2010年到2014年之間,所謂「hipster」的據點從最主要的曼哈頓下東城和布魯克林的威廉斯堡,逐漸擴散到紐約其他社區。首當其衝的就是緊鄰威廉斯堡的Bushwick和Greenpoint。皇后區的Astoria和Long Island City這幾年也有越來越多hipsters進駐的現象。曼哈頓上東城和上西城則有小幅度的增加。甚至在一河之隔的新澤西州的澤西市,也明顯成為hipsters轉進的地區。

Yelp網站所做的紐約市hipsters分布地圖。紅色的深淺表示hipster的多寡。(圖:Yelp Wordmap)

而哪些行業或居民行為,象徵著該地屬hipster的社區呢?最直接可以感受到的事情就是飲食。這一切也幾乎都是從布魯克林開始。舉一個很顯著的例子,在台灣很紅的Krisp Kreme 甜甜圈在紐約只剩下一家分店,來自加拿大的Tim Hortons去年也結束所有在紐約的營業,只有Dunkin Donuts還算屹立不搖。原因就是這幾年紐約出現了多家非常好吃的「工藝甜甜圈」店。這些多半由年輕人所經營的小規模店如DOUGH,Dun-Well Doughnuts等,講求食材用料來自當地小農,無麩質或是有機,並且以巧思開發許多在大型連鎖店看不到的獨特口味。他們都是一步一腳印地從紐約假日市集擺攤增加知名度,加上愛好者的口耳相傳,才逐漸發展起來,讓紐約客都願意為了這小小的甜食專程跑到這些地方購買。冰淇淋也是一樣,Van Leeuwen Ice Cream和OddFellows的工藝冰淇淋,也都被歸於象徵hipster的食物。

工藝甜甜圈(Dun-Well Doughtnuts,左)和冰淇淋(Van Leeuwen Ice Cream,右)都是紐約當紅的甜食。(圖:作者提供)

除了甜食之外,微型精釀啤酒廠(microbrewery)也不再是美國中西部的特有產業。光這三、四年來在皇后區與布魯克林hipsters增多的地區裡,成立的精釀啤酒廠就超過十家,而專賣精釀啤酒的酒吧更是四處可見。這些啤酒豐富深層的口味的確是一般大型酒廠的啤酒難以比擬。另外,展現「工藝」的項目也包括許多高檔的「工匠雞尾酒(artisan cocktails)」,強調使用各式精緻少有的畢特酒(bitters)和基酒,成為hipsters附庸風雅的一種象徵。

Hipsters喜歡研究精釀啤酒深層口味和釀製過程,紐約微型精釀啤酒廠也如雨後春筍般一一成立。(左:Big Alice Brewing;右:LIC Beer Project。圖:作者提供)

另一個紐約客認為理所當然,但卻開始影響其他地方的食物是barbeque!這個原本是美國南方和中西部享有盛名的烹煮肉品方式,在紐約出現了微妙的質變,Brooklyn Style BBQ已然成形。從肉牛,肉豬來自當地人道養殖的畜牧場,到連咖啡粉都可以用在BBQ香料抹粉,以及平常較少人吃的豬頰、牛頰肉等,都發展出具有「布魯克林」特色的味道。賣BBQ的餐廳硬體更是把hipster精神展現無遺,如威廉斯堡的Fette Sau裡用梅森瓶(mason jar)裝精釀啤酒,點餐時員工在顧客面前切肉秤重,然後用鋁製托盤裝盛,並在肉上撒上高級的鹽花。這些不會在其他城市BBQ餐廳看到的景象,已經成為其他歐美國家類似餐廳模仿的對象。Hometown Barbeque,BrisketTown和Mighty Quinn’s Barbeque也都是典型的Brooklyn Style Barbeque代表。

點餐時在顧客面前切肉秤重,用大鋁盤裝盛都是Brooklyn Style Bar-B-Que的特色之一。(左:Hometown Bar-B-Que;右:Fette Sau。圖:作者提供)

還有都市屋頂生態農場,屋頂養蜂場,都是這些hipsters為這個已經是千變萬化的城市所添加的迷人色彩。

不過凡事都是一體兩面,hipster文化帶動了許多流行和生活方式改變的同時,也在那些社區造成結構性的變化。所謂「工匠」、「工藝」的東西都表示需要更高的消費,十五元美金一杯調酒已經是常態,一個超過三元美金的甜甜圈還是讓顧客願意大排長龍購買,新開的餐廳也多半以高價位的高檔餐廳為主。現在,「Hipsters」常和「仕紳化」畫上等號,因為隨著他們而來的,是從外地遷進的高收入居民,消費的提高和商業的發展並沒有真正讓多數屬於中產階級的當地人實質受惠,反而導致房地產的價格不合理上揚,迫使原本的居民和在當地頗有歷史的店家無法負擔必須遷出。威廉斯堡就是最好的例子,Greenpoint和Bushwick似乎也避免不了將步上威廉斯堡的後塵。

紐約客對自己居住地區因為hipsters進駐而進行「仕紳化(gentrification)」的發展,其實抱著複雜的心情。(左:Bushwick;右:威廉斯堡。圖:作者提供)

「hipster」這個詞在紐約曾經是個潮流的象徵,到後來成為不少中產階級抗拒的的次文化入侵,這樣的愛恨,其實也就呈現在紐約客喜歡吃那些精緻工藝美食,卻又不捨口袋裡荷包的那種矛盾吧!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