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紐約地途》獨立書店的文藝復興

獨立書店再度興起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人們對於現今社會過度企業化,科技化的一種反省,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樣的空間讓老一輩的人找回閱讀的初衷,讓年輕族群跳脫制式的文化框架。

NYDECO

1998年賣座電影『電子情書 (You’ve got mail) 』在愛情故事的背後是描述紐約大型連鎖書店和小型家庭式經營的獨立書店間的不同價值觀和商業特質。

90年代後期到2010年間的確是紐約獨立書店的黑暗期,傳統大型連鎖書店如Borders和Barnes & Noble大舉進駐紐約,除了大學附近的書店外,許多社區內的書店紛紛不敵出版社把宣傳重點擺在連鎖書店上所造成的傷害而關閉。有統計指出全美在2000-2007年間關閉的獨立書店超過一千家。然而大型連鎖書店確實有他的優勢。寬敞舒適的空間,清楚的書籍分類,開放消費者自由閱讀以及時常可以請來暢銷書作者到書店辦簽書會等都是一般獨立書店在人力和財力無法與其抗衡的。

不過今年八月間看到連鎖書店Barnes & Noble在自己住處附近一家分店將在年底熄燈的新聞相當惋惜卻不意外。這是繼2011年Barnes & Noble關掉在上西城林肯中心附近的旗艦店後,這家連鎖書店在紐約市的再一次縮編。主要是因為Barnes & Noble進軍電子書市場開發Nook閱覽器卻不敵亞馬遜(Amazon)和其他便宜的平板電腦的結果。從2009年到2014年間Barnes & Noble已經關掉全美超過60家的書店。紐約曾經還有另一家頗受歡迎的連鎖書店Borders. 但受到Barnes & Noble在紐約不斷擴點競爭和不敵電子書的竄起,Borders在2011年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而結束40年的營運。

大型連鎖書店Barnes & Noble在皇后區一家分店即將吹熄燈號,已經開始進行清倉拍賣。(圖:作者提供)

那紐約客的閱讀習慣是否就被電子書完全攻陷呢?

其實不然!根據American Booksellers Association的數據指出,同樣在2009到2014年間,全美的獨立書店數目成長了27%。這些書店增加的速度甚至比賣書的成長率還高。紐約的獨立書店在這幾年間又重新擄獲紐約客的心,不僅是當地人喜歡,許多獨立書店甚至也成為來紐約旅遊者朝聖的地方之一。獨立書店能夠成功的達到『文藝復興』可以歸咎於五點原因:

一、經營方式的轉型

現在的獨立書店不像是多年前的書店一樣整個書店只是賣書而已。『書』當然還是主體,但許多書店願意花錢請到知名暢銷作家到書店舉辦講座或做新書發表,讓參加的人不會再有到大型書局參加『企業說明會』那種感受。布魯克林的Book Court和powerHouse Books書店每個月都會有多場類似活動。在空間的運用上,不論是另設Cafe還是很溫馨的擺設幾張椅子或沙發,都讓來逛書店的人可以很放鬆自在地瀏覽書籍。位於曼哈頓Nolita的McNally Jackson書店就是其中一例。而且這家書店還有『Print on Demand』的服務,有興趣印製自己的寫作或文集的人可以付費使用店裡的Espresso Book Machine印刷裝訂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書,和一般商業出版的沒兩樣,是名符其實的獨立出版。如果書店漸有名氣,店家自己會生產銷售一些自家品牌的產品來增加不同來源的收入。像紐約街頭常見的知名二手書店Strand的手提袋就是最成功的例子。

位於布魯克林DUMBO的powerHouse Books空間相當寬廣,常有新書發表活動。(圖:作者提供)
NYDECO 3 在Nolita的McNally Jackson是紐約最紅的獨立書店之一,店裡還提供為個人印製書籍的服務。(圖:作者提供)

二、社區導向的觀念

一般獨立書店不會開在主要商業區或辦公區,而是在相對安靜街坊巷弄裡面,因此這些書店的社區意識很強。他們會關心社區議題而願意提供舉辦活動的空間讓民眾來討論,或是定期舉行童書閱讀活動,提供社區裡的年輕父母們親子和相互交流的機會。有扮演著迷你版的社區活動中心的意味。

Brooklyn Cobble Hills的Book Court書店已經在該地區營業30多年,深受附近居民的喜愛。(圖:作者提供)

三、屬性專門的書店

現在的獨立書店也不一定要包山包海什麼書都賣,而是強調書店的專業性。在SoHo的TASCHEN STORE書店所賣的書便都是以建築,攝影和時尚書籍為主。另外一間在東村半地下室的Bonnie Slotnick Cookbooks則是一家專門賣各種與烹飪烘焙相關的二手書和工藝品,有些甚至是已經絕版的珍貴作品。來逛這個書店,在懷舊的風情下還帶有些許尋寶的興奮感。

東村的Bonnie Slotnick Cookbooks以銷售珍藏經典烹飪相關書籍為主,是收藏者可以來尋寶的獨立書店。(圖:作者提供)

四、象徵一般居民對抗地產財團勢力

之前許多獨立書店關門的另一個原因是店租不斷的在上升,加上連鎖書店的夾擊下真的很難生存。同樣在東村深受紐約客喜愛的St. Mark’s Bookshop就是無法再負擔新的租約而搬離原址到附近較小,較能負擔的空間。這樣的艱難情況也出現在其他類型的小店,許多在社區裡數十年和當地居民有感情的店家都因無法再負擔昂貴的店租只好選擇關門一途。因此紐約客近年來更加了解並珍惜這些社區內小生意業者的重要性也增加民眾在這些小店消費的意願來支持他們。

St Mark’s Bookshop因為店租暴漲,被迫搬到面積較小的空間,但卻更得到社區居民學生的支持。(圖:作者提供)

五、大型連鎖書店感受不到的人性

可以理解的,獨立書店業者絕大多數本身就是閱讀的愛好者。所聘請的員工在閱讀經驗這方面的要求很高,也就比連鎖書店那種企業化訓練,SOP指導原則下的員工更能瞭解顧客的需要。推薦的書籍是經由跟顧客真實的對話下而產生,而不是透過電腦輸入一些資料後所列印出來冰冷的書單。這樣的逛書店氛圍才是建立顧客們對店家的忠誠度最重要的因素。

獨立書店再度興起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人們對於現今社會過度企業化,科技化的一種反省,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樣的空間讓老一輩的人找回閱讀的初衷,讓年輕族群跳脫制式的文化框架。畢竟每個人都應該是是獨立思維下的個體,要有屬於自己的特性。

就像獨立書店一樣。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