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古蹟日前 反省文資審議

◎ 倪重華

每年的九月十九日是世界古蹟日,我們將有系列紀念活動。這週一適逢文資審查大會,會議上劉益昌老師提了一些想法,讓我領悟很多,也對這半年多來的文資審議有些反省。

現在的文資認定多半是針對單一建築、單一聚落進行審查,探討是否有歷史意義、建築風格是否有價值等等,接著對個案進行認定。劉老師提到,以後若每年一個個地提報,台北市每年將增加十至廿個文化資產,如此的意義在那兒?是聲音大的就可留,還是權力高的就可留?進一步說,或許應當開始去思考,除了個案認定外,是否該有個大局觀,以整個城市的文化資產進行思考。譬如沿著時間軸或空間軸,不讓文資審議淪落為個案搶救,像是接應急診病人那樣,一個一個進來急救,而應該像是中醫一樣,看著全身經絡節點去盤整、規劃、認定。

這席話讓我有些反省。或許我們可以開始想像,文資認定是否可以參考城市發展歷史,從農業到工業,從遺址到建築,進行一些主題思考,如考古遺址、原民聚落、日本時期官舍房屋、戰後遷徙安置的眷村、第一批現代公宅等等主題,若有個整體視野去評估,在這類主題下,哪些房子是比另一些更有價值的、保存狀況更好或更具文化歷史代表性,會比個案式的認定並產生爭議更為寬宏。或如劉老師所言,去探問時間軸的脈動、空間軸的感動,真有機會被系統性的保留下來?數量和脈絡是不是能感動人心?我想是一種更為深層、全面的思考,也感謝劉老師的點化。

(作者為台北市文化局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