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國軍反登陸作戰規劃之惑

◎ 吳智遠

近日,烏克蘭軍方在戰場上發起反擊,於多條戰線上取得進展,在哈爾科夫-伊久姆一線,烏軍據稱已奪回要地Balakliya,在市議會升起烏克蘭國旗。

據親俄頻道指出,烏軍以十五輛戰車(相當於一個連)為主體,與特戰部隊精銳輕步兵組成箭頭衝擊Balakliya,野戰防空單位並配合前推,以防止俄空天軍破壞攻勢;這支特遣隊成功撕裂俄軍防線,徹底輾壓駐守該地的二線步兵旅。此例再度顯示缺乏反裝甲能力的步兵單位,在單獨面臨裝甲車時會十分脆弱。

回到台海防衛作戰。在現行規劃中,由於預計部署於灘岸,在直面敵方大量火力下,擔任第一線守備任務的,都是火力不強的步兵旅,缺乏有效反裝甲能力,因此若敵方成功將一至二個連級裝甲單位送上灘頭,我軍防線便有被突穿的風險。

國軍之反登陸作戰規劃,最令大眾困惑的地方是,不知為何仍沿用過去數十年以來的規劃,堅持將火力不足的輕步兵單位部署於灘岸上,令其直面敵方現代化的飛彈、火箭、艦砲、武裝直升機、無人機等精準火力,對於可能上岸的裝甲車亦無招架之力。(本報資料照)

雖說第一線被突破後,尚有組織反擊的可能,但具反擊能力的重裝單位不足、反應速度不夠、責任分區限制、此時位於敵方之後的防守單位反而拘束反擊火力發揮等因素,都可能導致反擊失利,令小破口變成大災難。

俄烏戰爭初期,烏軍配備標槍、NLAW等反裝甲武器的步兵小組,在靈活的運用下,成功抵擋俄軍傳承自蘇聯的鋼鐵洪流,顯示在合適武器及戰術配合下,步兵在防守上可有與裝甲部隊抗衡的能力,特別是在搭配無人機等現代化裝備時,儼然成為裝甲部隊的夢魘。

反觀國軍之反登陸作戰規劃,最令大眾困惑的地方是,不知為何仍沿用過去數十年以來的規劃,堅持將火力不足的輕步兵單位部署於灘岸上,令其直面敵方現代化的飛彈、火箭、艦砲、武裝直升機、無人機等精準火力,對於可能上岸的裝甲車亦無招架之力,此舉或為令守備部隊僅有砲灰價值的自殺戰術。

合理的做法,應是令守備部隊後退若干距離,依託地形或建物部署,並配屬足量反戰車飛彈、曲射火力,乃至於肩射式防空飛彈,令其具有對抗敵方裝甲車甚或武裝直升機的能力,再配合少量前觀人員抑或無人機引導,在登陸場對敵方部隊進行火力覆蓋,若戰前有足夠時間,可提前於灘頭堆積大型障礙物,以進一步阻礙敵軍推進,以求將雙方絞肉變為單向獵殺。

可能令大量國民浪擲生命的戰略或戰術規劃,難取得廣泛認同,有司或宜慎重考慮其他更有效的方案。

(作者為生技研究人員及經理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