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藝術不拉紅線──何國慶守護書藝之道

何國慶看著康有為字帖,訴說康當時的心境。(記者陳志曲攝)何國慶看著康有為字帖,訴說康當時的心境。(記者陳志曲攝)

◎楊媛婷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強調,藝術絕不能鎖在庫房。(記者陳志曲攝)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強調,藝術絕不能鎖在庫房。(記者陳志曲攝)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走上收藏之路四十餘年,為了讓民眾更貼近名家筆跡、感受書藝精華,每回辦展時,從不在展區拉起紅線,只用薄薄一層、三公釐不到的壓克力板固定一幅幅墨寶,要讓民眾與書藝零距離,直接感受到每一筆劃的肌理與呼吸,何國慶解釋說:「你怎麼知道現在來看展覽的孩童,不會成為未來的大名家呢?」

「清朝以前,文人墨寶多在民間書院流動;清朝後,名家墨寶則幾乎歸皇室所藏,導致常人親炙名家真跡難如登天,新一代名家因而斷層,」何國慶強調:「藝術絕不能鎖在庫房,有親身、親眼感受才能捕捉前輩書寫時的靈魂。」

「我不是藏家,只是有幸能在有限的生命時光裡守護這些文物。」何國慶對書法的興趣,來自父親何創時過世時所留下的一疊親筆墨書,「整理遺物時,看到放在櫃子深處堆疊成壘的墨書時,才知黃埔軍校畢業的父親原來這麼喜愛書法。」從此,何國慶便在書藝作品裡尋找對父親的思念。

何國慶最慶幸的是,「中國因為文化大革命,不少民初名家的書藝就經過澳門流到台灣。」從康有為、梁啟超、李叔同、辜鴻銘、胡適到于右任,乃至宋教仁、秋瑾、張學良、蔣介石等,這些往昔文壇或政壇風騷的人物墨寶,都在何國慶的收藏之列;每一幅字畫,何國慶都能說出背後的小故事或是行書者運筆時的情緒,要人看熱鬧,更要看出歷史的幽微門道。

例如何國慶就會請大家細品康有為所書的〈行書七絕詩〉中,「闢向桃源百樹栽/桃花已落我纔來/可憐風雨凋春盡/滿地殘紅獨倚臺」的那個「來」字,原來光緒戊戌變法受到保守派強烈反對,支持變法的譚嗣同等人被慈禧太后下令押至北京菜市口問斬,「身為變法提議者之一的康有為,變法失敗出逃後,知道後人稱戊戌六君子皆被處斬時,書到『桃花皆落我纔來』一句,『來』的一捺透露出康有為心情的悲傷激盪。」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