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藍營政治經濟學的大災難

中研院日前發表《台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書》,提到民粹式且跟不上時代腳步的法律制度、環評,以及對中國過於保守,不夠彈性,是影響台灣經濟發展的三大黑手。吾人曾論及不合時宜的法律,與對開發案擁有否決權,且對環保理念無限上綱的環評制度,確實是阻礙台灣成長的絆腳石;然而,所謂台灣時常陷入「赤色恐怖」,害怕對中國開放與競爭,導致台灣經濟停滯的論述,則與事實不符,令人難以苟同。

其實,台灣對中國經貿政策限縮造成經濟衰退的觀點,從第一次政黨輪替後,即成為藍營批判民進黨政府的主要武器,至小英上台,中國以經濟為籌碼強力打壓台灣,這種論調更是大行其道,或可稱之為「藍營政治經濟學」。誠然,過去一直有所謂藍營擅於治國,經濟尤為所長的刻板印象,但深入剖析,國民黨近年所鼓吹者無非就是對中國開放、依賴的一帖膏藥方而已,別無靈丹妙藥;若說藍營執政能夠振興經濟,那是過度抬舉了。當然,這種老招式若真有奇效,能夠救起台灣經濟,倒也無須因為中國對台不友善而排斥,但歷經二、三十年的實證,中國的經濟奶水其實是一種慢性毒藥,長期以來毒害台灣經濟,使之喪失活力與機能,逐漸老化、崩毀。

其實,台灣對中國經貿政策限縮造成經濟衰退的觀點,從第一次政黨輪替後,即成為藍營批判民進黨政府的主要武器,至小英(左)上台,中國以經濟為籌碼強力打壓台灣,這種論調更是大行其道,或可稱之為「藍營政治經濟學」。國民黨主席吳敦義(中)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右)(報社合成照/美聯社)其實,台灣對中國經貿政策限縮造成經濟衰退的觀點,從第一次政黨輪替後,即成為藍營批判民進黨政府的主要武器,至小英(左)上台,中國以經濟為籌碼強力打壓台灣,這種論調更是大行其道,或可稱之為「藍營政治經濟學」。國民黨主席吳敦義(中)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右)(報社合成照/美聯社)

對中國愈開放、依賴愈深,對台灣經濟愈不利,可於客觀的數據中找到證據。台灣對中國的投資、貿易與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歷經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快速竄升,但是由GDP看來,卻反向倒退。在反攻大陸、三不政策當道的兩蔣年代,台灣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高達九.四%;到了台灣企業初啟西遷潮、施行戒急用忍的李登輝時代,每年平均經濟成長率仍有六.八%;及至西進蔚為大潮的陳水扁時代,台灣平均經濟成長率再挫低至四.八%;而對中國政經幾乎不設防,雙方並簽訂ECFA,且若非太陽花學運蜂擁而起,兩岸服貿協定可能已在立法院強渡關山之馬英九執政時期,平均經濟成長率更如自由落體跌到二.八%。由此可見,台灣與中國對抗愈激烈,經濟成長愈快速,雙方關係若是如膠似漆,綁在「九二共識」、「兩岸一家親」之下,經濟反而衰退。

其實,台灣與中國經貿愈趨緊密,不僅對我經濟成長造成重創,更重要的是,由於台灣對中國大舉投資,為中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與所得提升,導致中國經濟快速崛起,進而改變了原本台灣與中國在產業供應鏈上的垂直分工關係,反轉成為零和的競爭關係。中國廠商一旦壯大之後,由於代工技術門檻低,自然而然成為台廠的競爭對手,甚至取而代之。尤有甚者,中國產業在地化、扶植高科技產業,推動製造業轉型皆為其國家之重大政策,中國企業因此獲得官方資金挹注與政策扶持,台廠如何以民間企業之力與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國家資本主義對抗?最近歐美日企業一再質疑中國以市場換取技轉,等到技術提升,企業壯大,成功打進市場,便對失去利用價值的西方企業棄之如敝屣;科技先進的歐美日企業猶且如此,組裝代工為主體的台廠豈能取得更好的競爭地位與條件?因此,中國作為世界工廠與世界市場對台灣企業固然產生強大誘惑,但是,無論工廠與市場之運作皆掌控在國家之手,並非自由市場機制。在此國家資本主義的控制下,毫無政治瓜葛的西方企業都難以優游其中,遑論牽扯政治對抗的台灣,一味傾中,無異自投羅網,自尋絕路。

總之,兩岸之間並不存在單純的經濟事務,政經根本無法分離;君不見中國經濟崛起後,對台灣統戰亦深得以利益收攬人心三昧,在太陽花之後,已由拉攏兩岸買辦轉而向中小企業、中南部、中低收入、青年人的「三中一青」釋放善意,今年以來更深入到年輕一代、基層一線的「一代一線」,意圖以利作為誘餌扎根台灣基層。經濟活力的喪失將導致政治的崩解,一旦台灣經濟與產業被中國蠶食鯨吞,政治也勢必受制於人,因此寄希望於中國的藍營政治經濟學,恐將使台灣陷於萬劫不復之地。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