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他贏得全台共同尊敬的四點理由

◎ 楊泰興


齊柏林
導演不幸墜機身亡,整個網路世界、社交媒體,湧現如浪濤般的惋惜、追思聲浪,幾乎沒有任何差評。相較今年辭世的兩位藝文、影劇名人—陳映真、豬哥亮之猶有爭議,更顯見其難能可貴。台灣從李遠哲返台開始,無論學術圈、宗教界,一尊尊神像從神壇被拉下來,台灣再也沒有一位像齊柏林這樣贏得全台共同肯定的人物。

一個雖有名聲但極為低調的紀錄片導演,驟然離去,怎麼會引來全民這麼大的迴響跟不捨?參照齊導的一生行誼,我想,有以下幾點是我們可以學習的︰首先是「台灣優先」,齊導的《看見台灣》,讓我們對台灣、本土的認知,從二維拉升到三維高度,讓我們對國土開啟了不同理解與想像,各方的肯定,正是這樣「認同台灣」、「台灣優先」共識的反射。

其次,齊導與人為善,不涉政治,所作所為並不涉及任何藍綠,也鮮聞表態。台灣一觸及政治色彩,樓就蓋歪了,林奕含事件因其父親深綠背景而引發郭冠英抨擊便是一例。在台灣想做事者,可以想想,還有哪些領域是可以不涉及政治、仍有發揮空間的。

第三是必須「符合主流價值」。對本土本鄉的熱愛與對破碎山河的惋惜,所引發的「環保」思考,正是當前的主流價值,更是世界不可逆的潮流,齊導可說是踏在時代大潮的浪頭上。

最後一點,必須是走人跡稀少的道路。美國詩人福斯特的名言:「黃葉林中兩條道路,我會選擇人跡稀少那條,因為那就是與眾不同。」齊導二十年方鑄成《看見台灣》一劍,這一條道路荒煙蔓草、乏人問津,但他無畏地走了這麼久,任何想效法齊導者,可以問問自己,是不是有真正的熱情,可以踽踽獨行這麼久?唯其久才能成其大,唯其稀才能動人心。

「他是真正的戰士,他死在戰場上」,與其哀悼齊導,我想,更適宜的是致敬,與頌揚!(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台中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