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明
台大論文造假問題迄今尚未釐清,各界提出不同因應方式,如加強研究生的學術倫理、如強化學校內控審查機制、如刪減出事學校之補助與行政費用比例等。但這些都是既有機制,重複強化這些管控措施,無助於解決台灣的學術倫理問題。釜底抽薪之法,在於跳脫這些既有之框架。
加強研究生學術倫理失能之原因,一方面講授學術倫理之資深教師,本身即有學術倫理爭議,如何能說服學生。二方面教授本身不懂或是不願遵守學術倫理規範,學生如何敢忤逆師長。甚至有樣學樣,形成抄襲家族。強化學校內控審查機制的重要關鍵,在於科技部長所講之「人情」。君不見各違反學術倫理之人,均為學術領域一方之霸,在校內更是走路有風,校內人士如何敢捋虎鬚。即便有部分正義之士,也不敵「倫理」二字。因此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眼不見為淨。至於刪減補助款,更是不可信。若要刪減,首先必須有違反學術倫理之事實,而事實往往被教育部與校方聯手掩蓋。若是紙包不住火,則教育部先棒打校方給社會大眾看,等社會大眾氣消了,補助款照樣放行。
現行學術倫理瑕疵,不論是教育部或科技部,均一再強調由校方處理。校方真有本事處理,如何會發生問題?解決學術倫理的關鍵,沒什麼學問,僅在獨立審查。如犯罪並非由雙方當事人,而是由檢調、法院判定,違反食安,則由主管機關抽查。成立獨立的學術倫理審查會,接受檢舉並進行調查,對表現不佳之學校系所,進行主動抽查,問題嚴重者,提高抽查比例,甚至普查一段時日。
筆者長期擔任國際學術期刊之論文審查人,過去常發現違反學術倫理之投稿論文,而這些論文大多來自彼岸,因此審查彼岸論文時,多會斟酌文章之學術倫理問題,進而延長審查時日。近日亦發現,國際審查人關注台灣此項問題,使得論文發表更加曠日廢時,甚至稍有問題,即逕予建議「拒絕」。少數人的問題,因主管機關監管機制失靈,學術界人士的鄉愿,而變成台灣學術圈的另一個共業。建請教育部與科技部改弦更張,正視台灣學術倫理爭議層出不窮之根本原因,在於「師師相護」之封閉監督機制。唯有設置獨立審查機制,才能抑制學術倫理不法之徒。
(作者為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