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聯合國(United Nations)第四十次聯合大會的重點議題是「阿富汗的情況」(The Situation in Afghanistan),針對如何建立阿富汗的和平與邁向新時代。伊朗駐聯合國大使塔賀特拉凡齊(Majid Takht-Ravanchi)認為伊朗會在聯合國處理阿富汗事務之中,扮演積極協助的角色。同時,伊阿兩國正準備進行哈夫—賀拉特鐵路(Khaf-Heart railway)的興建。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哈提布薩德賀(Saeed Khatibzadeh)對此抱持肯定的態度,認為將有助於兩方建立友善關係。何以聯合國與伊朗在阿富汗事務上都如此積極?
若從近代歷史來看,阿富汗並不是國家,而是夾在伊朗與印度之間的一塊區域。今日阿富汗較為西側的地區,例如賀拉特,原本在伊朗的領土內。1722年伊朗的薩法維王朝(Safavid Dynasty)被坎大哈(Kandahar)的部落攻滅之後,伊朗地區陷入諸多部落交互征戰的情況,直到1797年才由卡加(Qajar)部落勉強建立王朝,至1925年才結束。而阿富汗地區在1747年之後,出現了杜蘭尼王朝(Durrani Dynasty),其領土範圍包括賀拉特。同時期在英法的「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之後,英國成為印度地區最有影響力的歐洲國家,逐漸將其勢力範圍從印度南方推上北方。
卡加部落原本為薩法維王朝時期的地方部落,1797年建立王朝之後,便試圖取得與薩法維一樣的勢力範圍,賀拉特地區即是卡加想要收復的失土。但此時西亞情勢已有很大的轉變。1798年法國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佔領了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的埃及(Egypt),意圖往北進入敘利亞(Syria)地區,同時也想要穿越南方海域進入印度,藉以打擊英國在亞洲的霸權地位,此舉帶有英法持續競爭的意涵。儘管法軍在1801年敗北,但隨後俄國在北方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在黑海(Black Sea)、裏海(Caspian Sea)、中亞(Central Asia)影響層面比法國更廣泛,英國分身乏術。
從近代歷史來看,阿富汗並不是國家,而是夾在伊朗與印度之間的一塊區域。(EPA)
此外,阿富汗地區就在印度西北方,伊朗想要收復賀拉特這塊失土,意謂著英國在印度的霸權將受到威脅,英國甚至質疑伊朗背後有俄國的慫恿。英國透過外交方式讓伊朗妥協,1838年伊朗原欲進攻賀拉特的行動因而停止。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爆發之際,英國也緊盯著伊朗不讓其藉機進攻賀拉特。但是,1856年10月,伊朗揮軍賀拉特,結果遭到英國的軍事反擊,隔年英伊簽署了《巴黎條約》(Treaty of Paris of 1857),要求伊朗不得再進入賀拉特。當發現俄國有意拉攏阿富汗勢力時,英國便對阿富汗發動戰爭,將阿富汗納入英國的保護範圍內。這些行動都讓這區域情勢更加混亂,在英國的介入下,阿富汗境內有誓死抵抗的勢力,卻也有利用英國保護的優勢,在該區域甚至進入中國新疆招搖撞騙的惡徒。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阿富汗爭取脫離英國的控制,雖然勉強獲得同意,但英國仍保有相當大的軍事影響力。除了阿富汗之外,此時的西亞也有新的變化。鄂圖曼在戰敗崩潰後,著名戰將凱末爾(Mustafa Kemal)於安卡拉(Ankara)另起爐灶,這對英法等戰勝國而言相當頭痛,最後不得不承認安卡拉政府,也在1923年簽署《洛桑條約》(Treaty of Lausanne)以停止戰爭,土耳其共和國(Republic of Turkey)隨後成立。與此同時,伊朗則是在巴勒維(Pahlavi)國王的領導之下,終結了1926年之前卡加王朝內部的混亂,而原本在鄂圖曼崩潰後由英國控制的伊拉克(Iraq),經歷近十年的抗爭後,在1932年取得獨立資格,且成為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會員國。上述四國在1937年7月於德黑蘭(Tehran)簽署《薩阿德阿巴德條約》(Treaty of Sa’adabad),西亞國家集結以相互合作、擺脫外來強權箝制的局面成形。
然而,以歐美為主的國際社會仍握有世界局勢發展的主導權。阿富汗雖然想走中立路線,但二戰之後美國與蘇俄都不斷想方設法拉攏。此時阿富汗掌政者清楚知道加入任何一方,都只會帶來更多的政治糾紛,只能設法維持中立。不過,阿富汗在1978年由社會主義者取得政權後,因內部權力不穩而出現鬥爭,再加上是否獨尊蘇俄路線的爭議紛擾,終於引來蘇俄在1979年至1987年的入侵。美國在這時期也加入戰爭,但參戰目的並非為了協助阿富汗,而是不願見蘇俄的勢力擴張到中亞、甚至進入波斯灣(Persian Gulf)。19世紀英俄兩國在阿富汗問題上致力於維持勢力均衡,儘管經過兩次大戰,強權角色也已更換,但強權爭奪阿富汗的意圖卻從未消逝,終在20世紀末爆發正面交戰。
富汗在1978年由社會主義者取得政權後,因內部權力不穩而出現鬥爭,再加上是否獨尊蘇俄路線的爭議紛擾,終於引來蘇俄在1979年至1987年的入侵。(維基共享)
90年代阿富汗全境混亂的情況之下,塔利班(Taliban)掌握了政權。2001年之後,或許因為9-11事件,美國出兵阿富汗摧毀塔利班政府,讓這國家再次陷入混亂。儘管美國一再聲稱撤軍,但看來卻不是說走就走那麼簡單。除了美國取代英國持續對阿富汗施壓之外,今日伊朗的態度也看似是在擴大自己在阿富汗的影響力。儘管今日的伊朗不可能再將阿富汗視作自家領土,但尋求兩方的連結,很明顯是為了強調自己的主導性。
或許這時代的伊朗外交人員與政治人物不再有「收復失土」的意圖,但伊朗自1979年革命之後便持反美立場,積極在阿富汗問題軋上一個角色,除了有意以區域合作的方式來提昇自己的優勢之外,也帶有對抗美國的意涵。因此,這時代的阿富汗能否得到和平,仍然如近代以來所有的阿富汗問題一樣沒有答案,各方勢力不斷轉世投胎,以各種形態籠罩其上,阿富汗的主體性仍無撥雲見日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