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艾爾多安批判馬克宏的再思考

過去帝國主義者在控制非歐美地區,以所謂優越的西方文明來「指導」殖民地時,並沒有比較穩定與優秀。即使到了21世紀這個時代,大家較為認同的西方國家,其實也有一堆狗屁倒灶的事情。回頭再看艾爾多安對馬克宏的批判,並非無理取鬧,反而提供了一個非西方、非歐美的立場的觀點來看待世界的發展。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前陣子法國的「恐怖攻擊事件」後,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公開強調捍衛言論的自由,但土耳其(Turkey)總統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卻持續批判馬克宏,認為他「應該去看精神科」,同時要「抵制法國貨」。主流國際輿論的立場多與馬克宏站同一陣線,多數人也認為這是艾爾多安隨便放砲。通常,非歐美國家的問題,會有歐美的領導人物出面批判、譴責。立場一旦調換,卻鮮少有非歐美國家領導人表態,即使有,媒體也不會從正面角度報導。然而如此一來對於事件就缺少了多元的思考。

不妨讓我們從艾爾多安對馬克宏的批判一起回溯歷史。法國人與西亞的突厥人互動的歷史,最早可能是從11世紀末的十字軍東征(Crusades)開始,當時西亞霸主是今日土耳其的前身的前身—塞爾柱突厥人(Seljuk Turks)。「十字軍」主要由法蘭克人組成,對於在東地中海地區遭到攻擊的穆斯林來說,那僅是來燒殺擄掠的「法蘭克人入侵」(Frankish Invasion),毫無所謂收復聖地耶路撒冷(Jerusalem)的崇高理念。當然這並不構成今日所稱的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教文明衝突的起點,甚至隨後幾次的「十字軍」,都沒能撼動伊斯蘭世界。

法國的「恐怖攻擊事件」後,法國總統馬克宏公開強調捍衛言論的自由,但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卻持續批判馬克宏,認為他「應該去看精神科」。(REUTERS)法國的「恐怖攻擊事件」後,法國總統馬克宏公開強調捍衛言論的自由,但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卻持續批判馬克宏,認為他「應該去看精神科」。(REUTERS)

到了16世紀之後,法國受到歐洲哈布斯堡家族(Habsburg)在中歐與西班牙的雙面夾擊。同時,塞爾柱突厥人2.0-鄂圖曼勢力從安納托利亞(Anatolia)向東擊敗甫成立的伊朗薩法維王朝(Safavid Dynasty),隨後進入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也在1517年往南取得埃及(Egypt)與伊斯蘭聖地麥加(Mecca),成為領土跨越歐亞非三洲的鄂圖曼「帝國」。鄂圖曼君主往後都有「哈里發」(Caliph)的稱謂,意即「穆罕默德權位繼承者」,統領所有的穆斯林。在東地中海地區,鄂圖曼成為最大的勢力,大家必須遵照鄂圖曼的遊戲規則才能生存。

法國於1536年與鄂圖曼結盟,獲得保護今日黎巴嫩基督徒的權利,可以回過頭來和歐洲人說:「我們有鄂圖曼給予的特權,你們沒有!」但法國的優勢並非無人挑戰,18世紀中葉之後,法國在對英國的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中失利,在其他地區難以再與英國競爭,例如失去在印度的優勢。但法國並非此後於世界政治失去重要性,例如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之後,法國再次於歐洲崛起,到了1799年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進軍埃及,也試圖占領東地中海地區。對於英國而言,埃及若遭到突破,法軍將威脅英國在印度的霸權。拿破崙此番行動,再次呈現出英法較勁的意味。很快地,鄂圖曼軍隊回擊法軍,還有英軍也參與其中,兩年後法軍撤出埃及。

然而,法國並未就此放棄對於西亞的企圖心。19世紀中葉,法國與俄國因爭奪聖地保護權再次讓西亞局勢緊張。此時的鄂圖曼的區域優勢已逐漸退去,反而北方的俄國不斷想突破黑海(Black Sea)以進入東地中海,也企圖擁有過去法國在這區域享有的特權。若以宗教角度來看,東正教也屬於基督教的一派,聖地同樣是耶路撒冷,俄國當然也有資格要在聖地要求特權。法國於19世紀中葉後重振,希望鄂圖曼可以承諾過去的特權仍然有效。1854年到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法俄的競爭便是其中一個導火線。俄國戰敗後,法國相對在東地中海提升了影響力。

法國的勢力起起伏伏,1871年普法戰爭(Prussian-Franco War)中法國戰敗,德國統一。四十多年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與德國仍然是對手。而且,鄂圖曼在戰爭初期加入德國陣營,引來1916年英法兩國《賽克斯—皮科協議》(Sykes-Picot Agreement)的瓜分,今日的敘利亞(Syria)與黎巴嫩就落入法國的控制之下。鄂圖曼在一次大戰之後崩潰,但重要的將領凱末爾(Mustafa Kemal)以安卡拉(Ankara)為據點,持續對抗一戰戰勝國,迫使法國在1920年已先行與凱末爾政府簽署條約,劃定今日土耳其與敘利亞的邊界。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敗給德國,才失去在東地中海區域的影響力。2020年黎巴嫩首都貝魯特(Beirut)的爆炸事件後,馬克宏表達提供協助的意願,應是認為此舉有助於法國在西亞再次提高影響力。

2020年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爆炸事件後,馬克宏表達提供協助的意願,應是認為此舉有助於法國在西亞再次提高影響力。(REUTERS)2020年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爆炸事件後,馬克宏表達提供協助的意願,應是認為此舉有助於法國在西亞再次提高影響力。(REUTERS)

時至今日,法國境內穆斯林的問題不斷,看來艾爾多安對此頗有意見。擁有宗教背景的艾爾多安,諸多媒體稱他為現代哈里發,頗帶有嘲諷他如衰敗鄂圖曼哈里發的意涵。然而,艾爾多安若認為自己身為哈里發,關心各地穆斯林問題,又有何不可?自古以來的帝王與領導者都曾表達掌握世界局勢的企圖心,大家的觀念相同,不分古代與現代,美國總統不也如此?如果馬克宏協助黎巴嫩得到世人認可,那麼艾爾多安對於法國穆斯林的關注也不算「撈過界」。或許有人認為「哈里發」僅侷限於穆斯林,但是未必,伊斯蘭的發展最終目的當然是要將整個世界都納入「伊斯蘭之家」(Dar al-Islam),「哈里發」字面上雖為穆罕默德權位繼承者、穆斯林的領導者,但若「伊斯蘭之家」涵蓋全世界,「哈里發」自然也就是所有人的領導者。

或許多數人不認同艾爾多安對馬克宏的批判,這是所謂的西方中心觀作祟。畢竟過去帝國主義者在控制非歐美地區,以所謂優越的西方文明來「指導」殖民地時,並沒有比較穩定與優秀。即使到了21世紀這個時代,大家較為認同的西方國家,其實也有一堆狗屁倒灶的事情。回頭再看艾爾多安對馬克宏的批判,並非無理取鬧,反而提供了一個非西方、非歐美的立場的觀點來看待世界的發展。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