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發放兩千元券還是退兩千元現金?你必須了解的振興方案執行差異

邱煜程

這波振興方案民怨四起,常見的批評如「為何要民眾花3000元退2000元?」。執政者有義務解釋清楚其中的經濟學概念,若不弭平民怨,政策就可能為了迎合「假性聲量」的民意,而越來越扭曲、髮夾彎,反而立意良善的政策都變成對手攻擊標靶。

以政客最愛的「發現金」而言,台灣人超會存錢,邊際儲蓄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 MPS)高,發放現金無法創造消費乘數效果,且等同齊頭式退稅,反而徒增財政負擔又不公平,是最無法達到振興經濟目標的方案,但卻也是目前政客最不負責任的訴求。

若改以「直接發2000元振興券」方式,民眾毋須自掏腰包,等同政府舉債後再實質補貼,假設民眾拿到券後都用於新增消費,而無替代性(提前)消費,理論上可創造每人2000元的消費乘數效果。但創造此乘數效果的資金成本全來自政府負擔,有預算排擠的風險,且實體券會有票面價值限制,預期民眾短期新增消費就只會花在這2000元以內,難以擴大政策效果。以上在10年前發放消費券時已證實這點,再加上替代消費比率過高問題,成為一個失敗的案例,唯一貢獻大概就是成為各大學經濟所的考題及論文研究題材。

2008年發放的消費券。(資料照)2008年發放的消費券。(資料照)

然而,本次「花足3000元再退2000元」方案,與直接發2000元振興券相比,雖一樣等同政府舉債後再實質補貼,但總合是創造最少每人3000元的乘數效果,更重要的是,其中至少33%的資金來源為民間,政府最多只要負擔其中67%,這才是此項政策希望民間資金投入,捲起消費動能的根本目的。再加上選擇行動支付方式則沒有票面價值限制,預期消費金額可能較容易超過3000元,消費者消費越多,政府創造乘數效果所負擔的資金成本就越低。如此說明可顯示出三者的差別了嗎?

其實,凱因斯乘數理論有許多限制,景氣不好時,民眾有額外收入,必定多數只會拿來購買既有民生必需品,不會因為政府發放或退款2000元,一天三餐變五餐,一餐100元變500元,可預期替代消費比率一定會很高,筆者認為對整體經濟成長貢獻效果依舊是很有限的。或許,跟10年前的消費券相比,這回多了科技成長的改變,行動數位支付及超商預購領券等方式,可以降低政府發券的人工行政成本,也許會產生推動國內行動支付習慣的外溢效果,而這類效益遠比振興經濟來的長遠有意義。

建議政府若想有效促進消費,應該把資金著重於降低運輸成本(高鐵、台鐵、客運、飛機、船舶等)或國內旅遊成本,把民眾帶出門,自然而然就會有消費乘數效果,也不會做了一堆還搞得滿頭包,至於對付故意將振興和紓困兩者混為一談者,透過持續溝通說明,理性的民眾自然而然能夠幫忙政府傳達支持的民意聲量。

(顧問業)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請勿一稿多投,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