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一本帳看振興券起步就優於消費券

吳子懿

行政院宣布振興券方案,預計從7月1日開始預購,15日開始使用,等於宣告台灣在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防疫準備進入經濟振興階段。在520前行政院會報告指出,防疫期間的急難救助與紓困已經發放超過252萬人,現金發放金額已達488億,與預定發放1035億元已經執行將近一半,這比馬英九總統當年舉債858億發放的消費券還多且快,所以在振興經濟階段,還回頭討論「為何不發放現金」,其實沒有道理,因為政府發放現金要救的是「急難與紓困」。

同樣的效果,你要花大錢還是花小錢?

2009年馬政府花858億發消費券,事後經建會預估增加363億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效果,以當年的GDP12兆9194億回推,對台灣經濟貢獻0.28%。但當年的GDP仍然比前一年萎縮1.57%,是史上最大衰退,同年失業人口是63萬人,是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以來最多。馬政府的消費券公認對經濟無效無庸置疑,至於這次行政院蘇貞昌院長推出的振興券,公平而論,效果如何也是要實施後才知道,但事前我們可以推估這本帳本怎麼算,來看到底划不划算。

蘇貞昌院長推出的「振興三倍券」,構想是人民花1000元可以換到3000元政府背書的消費力,另外,非政府的刺激消費加碼則由參與振興券的平台廠商或納入消費範圍的廠商,由民間自行推動。從政府這本帳來說,以人口2359萬計算,支出面來看,每人多2000元,要花政府預算471.8億元,但是人民先拿出1000元出來兌換,等於政府回收235.9億元,所以政府支出面,加上約10億的行政費用,實際只花不到250億。但是,3000元要限期用完而且不找零錢,所以,消費面如果只算從政府提供的刺激來看,至少707.7億元,所謂花三分之一的預算可以得到三倍效果是從這裡而來。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上午宣布推出「振興三倍券」。(資料照)

同樣的公帑,你要救產業還是救民調?

馬政府花的858億元,對比振興券以250億花費計算,可以發3.43次。換言之,現在全世界的武漢肺炎疫情還在持續,各國何時解禁仍是未知數,而且在疫苗研發出來以前,會不會再度爆發也是各國專家擔心的重點。所以,當防疫紓困振興追加預算通過時,朝野政黨立委都呼籲錢要用在刀口上,那麼現在的振興券就是在兌現對國會的承諾。

如果行政院要花858億在振興券上,稍微計算一下可知可發3.43次,等同於對每個人加發6860元,不用看就知道比馬英九當年的3600元還多,可以創造2400億元以上的消費。換句話說,時間拉長,這可以為「3000元花完了就沒有了的抱怨」超前部署,如果疫情未歇,台灣振興經濟還需要加碼,那振興券的設計就比消費券超前部署多了,況且,這還沒有加計民間企業加碼的效果。

也許有人會詬病,振興券有些不能用的地方,不像消費券乾脆。消費券之所以完全替代現金,造成儲蓄比消費多的現象,就是因為什麼都能消費。台灣在第一季零售消費整體下滑少,原因在於店面消費被線上消費取代,大家都可以感受到:店面人少了但外送摩托車變多了,就是這個原因。問題是,有些消費不是線上訂購可以取代的。舉例來說,最近天氣熱,台灣人喜歡吃挫冰,但大家能想像點一個挫冰然後等40分鐘送到家裡來吃嗎?有些東西無法被線上訂購取代,這是振興券限定某些用途的原因,一方面避免萬物可買變成現金儲蓄;而政策原則則是對因「防疫避免群聚」而受到較大影響的百工百業,如夜市、書店、電影產業提供消費。

我們都同意,直接發現金最乾脆、最有感,但從政府預算發揮「槓桿效果」來看,「最有感」的方法卻最不負責任,尤其已經有消費券這個失敗的例子;而從振興的角度來看,「不乾脆」是為了幫助「需要的行業」,夜市是台灣文化很重要的一個元素,也是平安時期吸引國外觀光客的重要看點,夜市小販凌晨三、四點默默洗地板、刷盤子,造就多少白天百貨商場吹冷氣迎接各國旅客的就業機會,在這個時期,我們用振興券幫助需要的國人行業活下去,也就是從使用上來說,振興券是利人,消費券是利己,振興券是救產業,消費券是救民調。何者較優,不言可喻。

(大學經濟學教授)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請勿一稿多投,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