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美國與塔利班的糾葛與和談

美國與塔利班此刻的和談,或許對美國與塔利班而言有達成目的、成就解鎖的意涵,但這個和談結果真的會讓各方滿意嗎?而其中並沒有阿富汗政府與其他勢力的參與,那些過去與塔利班殺紅眼的勢力從此就願意接受這樣的結果,和塔利班和談嗎?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2020年2月底,美國與阿富汗(Afghanistan)的塔利班(Taliban)達成和平協議,美軍須在14個月內離開阿富汗,而塔利班則須斷絕與蓋達組織(al-Qaeda)的關係,同時與阿富汗其他勢力和談。美國與塔利班糾葛近20年,目前的和談當然具有重要意涵,只是能維持多久是個問題,畢竟美國會換國會、換總統,而塔利班與阿富汗各方勢力會如何發展,目前都是未知數。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勢力才算是正式進入西亞地區,對於阿富汗的關注,主要是擔心阿富汗與蘇俄關係太過密切,美蘇雙方都不願看到對方的勢力在西亞多前進一步、取得新的盟友。當蘇俄表態願意協助阿富汗的軍事發展時,美國也加碼「貢獻」不少公路、民航等建設。當時的阿富汗則是採取中立政策,不與蘇俄同盟也不特別偏向美國。直到阿富汗的左派政黨—人民民主黨(People’s Democratic Party of Afghanistan)在1978年取得政權後,蘇俄勢力便在中亞拓展出去。但人民民主黨內部也有路線問題,例如當時的外交部長阿明(Hafizullah Amin)不願完全接受蘇俄的指示,在1979年9月發動政變,蘇俄認為這個阿富汗社會主義政府很可能「右傾」,遂於同年12月25日進攻阿富汗。

美國與阿富汗的塔利班在杜哈簽署和平協議。美軍須在14個月內離開阿富汗,而塔利班則須斷絕與蓋達組織的關係,同時與阿富汗其他勢力和談。圖左為美國特使哈里扎德,右為塔利班領袖巴拉德。(AFP)美國與阿富汗的塔利班在杜哈簽署和平協議。美軍須在14個月內離開阿富汗,而塔利班則須斷絕與蓋達組織的關係,同時與阿富汗其他勢力和談。圖左為美國特使哈里扎德,右為塔利班領袖巴拉德。(AFP)

總統卡特(Jimmy Carter)在1980年1月發表「卡特主義」(Carter Doctrine),主張不會讓任何勢力進入到波斯灣(Persian Gulf),意指也不會讓蘇俄在侵犯阿富汗的時候,更往南深入波斯灣地區。接下來80年代,美國扮演了協助阿富汗對抗蘇俄的角色。美國藉由與盟友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的合作,進入阿富汗,當時諸多軍事基地建設與軍事訓練,都由沙烏地人奧薩馬賓拉登(Osama bin Laden)主導,阿富汗當地人對於奧薩馬賓拉登頗有好感,美國也認為他是讓阿富汗邁向和平的聖戰士。同一時間,伊朗(Iran)與伊拉克(Iraq)正在對戰,即著名的兩伊戰爭(Iran-Iraq War)。由於伊朗持反美立場,以致於美國給予伊拉克總統薩達姆(Saddam Hossein)莫大支持。也因此,美國在80年代的西亞一下子就提升了軍事影響力。

1988年美國電影《第一滴血第3集》(Rambo III)裡,史特龍(Sylvester Stallone)飾演的藍波,一人單槍匹馬在阿富汗把蘇俄軍營殺得片甲不留。2007年的電影《蓋世奇才》(Charlie Wilson’s War),同樣把故事背景設定在80年代的阿富汗戰爭,湯姆漢克(Tom Hanks)飾演的美國國會議員查理威爾森(Charlie Wilson)在政府內的穿針引線,讓美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與戰力到阿富汗。這兩部電影都表現出「美國人最強」的意味,或許美國不是什麼好國家,但都具有拯救他人生命而不惜奮戰的情懷。問題是,美國情操真的如此偉大?或者只為了向蘇俄示威?關於這點,《蓋世奇才》倒是做了一點反思,例如片中威爾森的最後一句話「美國光榮地改變世界,最後卻留下爛攤子」,確實沒錯,許多地區至今仍然戰火蔓延,十之八九都是美國「射後不理」,或是加碼再來更多的砲火轟炸。

長達8年的戰爭,阿富汗早已經被美蘇打得稀巴爛,這段期間有各方勢力崛起,他們都想當阿富汗的老大,幾年的內戰搞下來,勉強在1994年由塔利班取得政權。但在此之後,我們仍可看到阿富汗戰火連綿,女性被要求全身穿罩袍、不得露臉,且不能出外工作。在電影《少女奧薩瑪》(Osama)與《追風箏的孩子》(The Kite Runner)裡,都可看到阿富汗男性的「霸權」、塔利班把伊斯蘭變成了恐怖主義,把阿富汗變成了保守又排外的國家。

阿富汗幾年的內戰搞下來,勉強在1994年由塔利班取得政權。但在此之後,我們仍可看到阿富汗戰火連綿。(AP)阿富汗幾年的內戰搞下來,勉強在1994年由塔利班取得政權。但在此之後,我們仍可看到阿富汗戰火連綿。(AP)

不過,若換個角度來看,並不能說塔利班有多麼激進,因為從整個20世紀的歷史來看,阿富汗早期受英國與俄國的壓力,到了二戰結束之後則在美蘇冷戰的擠壓之下,即使過去的阿富汗政府主張中立,卻沒有因為這樣就不受美蘇的注意。在這種的情況下,80年代阿富汗受到美蘇軍隊的破壞,試圖穩定國家局勢的塔利班怎麼可能接受共產主義或是資本主義?塔利班的「邪惡」,其實是為了維護自我的價值觀,如果不讓國家看起來很「伊斯蘭」,又怎麼能強調阿富汗本身的特色?電影鏡頭中的極端情事,是普遍情況或只是特殊個案?美國在各地施加的壓力、轟炸,換句話說也是在宣揚自己的價值觀,但何以美國的價值觀成為普世價值,阿富汗或者其他不合主流的價值觀就是激進與邪惡?

1990年伊拉克攻打科威特(Kuwait),影響波斯灣的石油利益,美國譴責薩達姆,獲得沙烏地允許讓美軍進駐以便進攻伊拉克。奧薩馬賓拉登在此時與沙烏地王室翻臉,也轉而持反美立場。即使過去他與美方合作密切,卻不認同讓異教徒來汙染伊斯蘭聖地。奧薩馬賓拉登在阿富汗經營他的蓋達組織,而他與塔利班早有合作關係,因此美國政府內部對塔利班向來瀰漫不信任的氣氛。2001年的9-11事件,奧薩馬賓拉登既為重大嫌疑犯,美國除了追捕他之外,順道也清理掉了塔利班政府。但是,塔利班仍負嵎抵抗,造成美軍無法「射後不理」、得繼續砲火轟炸。

此刻的和談,或許對美國與塔利班而言有達成目的、成就解鎖的意涵,但這個和談結果真的會讓各方滿意嗎?而其中並沒有阿富汗政府與其他勢力的參與,那些過去與塔利班殺紅眼的勢力從此就願意接受這樣的結果,和塔利班和談嗎?從阿拉伯國家跟以色列(Israel)之間多次和談與協議,最後總是以再一次衝突告終的經驗來看,美國與塔利班的和平協議,恐怕將形同具文,不消多久戰端必然再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