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故事》《丟丟銅仔》、《四季紅》通通不准唱 ──戒嚴時代的校園音樂播放禁忌

從日治到戰後戒嚴時代,不管是臺灣總督府或中華民國總統府,都將歌仔戲、本土流行歌等民俗曲藝的聲音擋在校門外。然而,當軍國體制需要的時候,又從臺灣社會歌謠裡「徵調」曲子來重新填詞。

◎黃裕元

炎熱的秋日午後,濁水高工正進行降旗典禮,主任教官高聲在講臺上對著麥克風、向臺下將近兩千名的學生進行訓話。站在司令臺左側約六步遠的樂隊指揮聽著臺上動靜、一面悄悄把戴著白手套的雙手提到胸前比出「V」的手勢,樂器都騷動了起來。司儀宣布禮成,樂隊開始演奏,學生隊伍隨節奏拉長行進。

〈丟丟銅仔〉的旋律響起,樂隊小喇叭手許宏義,游刃有餘地吹著,開心在心底應和著歌詞:「火車行到伊都啊末伊都丟,唉呦磅空內,磅空的水伊都丟丟銅仔伊都啊末伊都丟啊伊都滴落來……」

南一中校藏《愛國歌曲專集》唱片(臺南一中典藏,周宜穎拍攝) 南一中校藏《愛國歌曲專集》唱片(臺南一中典藏,周宜穎拍攝)

臺灣民謠不入流?

這是林雙不的小說〈小喇叭手〉(1986 年)開頭情節,典禮、教官訓話、樂隊,都是 30 年前校園裡的日常聲響,但接下來的故事卻很不尋常。主任教官非常火大,他大聲喝止、吹哨,衝進樂隊行列,搶走許宏義的小喇叭、搧了幾下耳光,演奏被迫終止,校園重回靜默。

後來小喇叭手許宏義被記大過一支,父親到學校找教官理論,教官氣急敗壞地說:「好,簡單告訴你,〈丟丟銅仔〉不能吹,所有的臺灣民謠、臺灣歌曲都不能吹,因為臺灣民謠、臺灣歌曲下流、沒水準!你懂了沒有!」這句話更引爆衝突,許爸爸和教官大吵一架,許宏義又被記一支大過……

小說情節反映戒嚴時代的校園生活,也描繪出「噪音」與「音樂」的詭譎關係。我們覺得〈丟丟銅仔〉是音樂,而擴音器傳出的教官訓話,是令人聽了不舒服的「噪音」;然而從當時這位教官的聽覺系統來看,臺灣民謠才是「噪音」,不應出現在校園,音樂要不是中國的、就是西洋的,因此他用他的「正義之聲」喝止這場演出。

這篇小說描述戒嚴時期,掌握權力、掌握麥克風的教官──或說是整個教育體系,意圖塑造校園音景的日常情境。

林雙不小說《小喇叭手》封面(吳泰羽拍攝)林雙不小說《小喇叭手》封面(吳泰羽拍攝)

小學生唱〈四季紅〉 遭批有辱國格

現實生活中,類似案例其實相當普遍。1988 年臺中太平坪林國小坪廓分校就發生一起案例,為了與日僑學校的聯誼活動,該校學生練習〈四季紅〉合唱,有位苗姓督學聽了不爽,認為〈四季紅〉是地方民謠,「有辱國格」,不准他們再練唱。

事情傳開後,人權促進會、人本教育促進會、臺灣筆會等單位群起攻之,報紙上議論紛紛;據說執政黨發現事態嚴重,緊急通知學校表示並無不妥、繼續教唱。這件事之所以變成新聞,是因事發於解嚴後、又有輿論壓力。要是在戒嚴時期,也不會有這麼「白目」的老師,敢選用〈四季紅〉讓學生唱。

熟悉臺灣歌謠的人或許知道,〈四季紅〉因為歌名有為共匪宣傳的嫌疑,而被迫改名為〈四季謠〉。開頭提到的〈丟丟銅仔〉,也是身世坎坷。1943 年,這首宜蘭民謠由呂泉生採集、改編為合唱曲,當作舞臺劇中場演唱,演出中被日本巡查喝止。戰後這首歌大受歡迎,成為普遍熟知的臺灣民謠,雖沒有被查禁,不過可能由於語詞不明,被聯想成是黃色歌曲,在校園裡惡名昭彰。

另一首知名歌謠〈南都之夜〉(我愛我的妹妹啊…害阮空悲哀…彼當時佇公園內…怎樣妳敢知…)也一樣,內容情愛露骨,被認為是下流的黃色歌曲。同曲改編成的華語歌曲〈我愛臺灣〉(我愛臺灣風光好,唱個臺灣調…臺灣調裡多好音,傳來很古老…),是師大音樂系蕭而化教授作詞,命運就大大不同了,不但被收入學校音樂課本,也收在鋼琴、小提琴基礎教材中,成為大家都會唱的國民歌謠。

故事》《丟丟銅仔》、《四季紅》通通不准唱 ──戒嚴時代的校園音樂播放禁忌1969 年版小學「音樂」課本第八冊課文〈我愛臺灣〉(周宜穎拍攝)

靡靡之音 校園止步

實際上,本土流行樂在校園止步,是從日本時代就開始了。

1934 年有則新聞指出,南投信用組合不時傳出「歌仔」唱片播音,影響了周遭民眾,暑假期間學生都不敢上附近圖書館,附近有人辦喪事,「歌仔」的放送更是讓人哭笑不得。記者評論:「臺灣歌仔調。在現社會。每被譏為鄭聲。蓋涉於邪淫也。」就是在說,歌仔調有如來自鄭國的靡靡之音,如今透過唱片四處傳播,嚴重干擾了學生學習與百姓作息。

而〈望春風〉、〈雨夜花〉這類談情說愛的臺語流行歌,當時也不能唱進校園,但之後被填上日語歌詞,改編成配合國策、鼓吹愛國的歌謠後,就可以高聲齊唱了。

從日治到戰後戒嚴時代,不管是臺灣總督府或中華民國總統府,都將歌仔戲、本土流行歌等民俗曲藝的聲音擋在校門外。然而,當軍國體制需要的時候,又從臺灣社會歌謠裡「徵調」曲子來重新填詞。

至於平時在校園裡傳播的,還是以西洋古典音樂、改編「國語」歌詞的所謂「世界名歌」為大宗;此外,尚包含中國樂器編制的國樂、平劇,以及諸多培養軍武精神的愛國歌曲。

筆者曾接觸過臺南一中豐富的唱片典藏,當中以巴哈、貝多芬、莫札特的作品最多,歌曲唱片則以義大利民歌為主,再來是愛國歌曲、國樂、平劇等唱片。這些唱片,大概都曾經隨著擴音喇叭,傳送到各個教室裡。校園的音樂聲景,大致就是如此。

臺南一中校藏《最偉大的聲音》唱片,左側為舊式留聲機唱針。(臺南一中典藏,周宜穎拍攝)臺南一中校藏《最偉大的聲音》唱片,左側為舊式留聲機唱針。(臺南一中典藏,周宜穎拍攝)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歌曲的改編

當然,校園裡不會只有校方允許的聲音。愈是莊嚴隆重的儀式、語言、歌曲,愈容易激發改編與戲謔。

上過日本時代公學校的人,大多對重要典禮要請出「教育敕語」奉讀一事印象深刻。校長讀完,司儀會高喊「最敬禮」,同學們都心裡悶笑,因為拉長音的「さいけれい(saikerei)」聽起來就像臺語的「屎~激咧」。同學有時聊天也會互虧:「今天有沒有『屎~激咧』啊?」

校園擴音器(臺南一中典藏,周宜穎拍攝)校園擴音器(臺南一中典藏,周宜穎拍攝)

「我們國父,愛吃臭豆腐,臭豆腐一塊兩毛五。」「撒麵~煮麵~穩當~妥當~」以上兩句,想必大家也是朗朗上口吧?還有成千上萬的歪歌、唸謠,在校園迴響流行過。

在聲音的世界裡,可以逃逸、可以閃躲、可以再創造,當掌權者愈要控制,愈容易破洞百出。於是,這場「噪音大作戰」不斷在校園上演,也永遠不會有平息的一天。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故事《丟丟銅仔》、《四季紅》通通不准唱 ──戒嚴時代的校園音樂播放禁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