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沛均
2018年的台灣各大政黨初選步入尾聲,而美國2018的初選卻正是方興未艾。有別於台灣的電話民調,美國的是簡單暴力的選民直接投票,如此一來便不會有所謂的花錢買選民顧電話顧到第一名,或是國民黨年初基隆初選民調出包的問題。另一方面,台灣認為稀鬆平常,直接由選舉單位寄發選票然後在選舉日當天前往投開票所投票的這個動作,在美國人眼中卻是令人艷羨不已。
國民黨年初基隆初選民調出包的問題。當時兩位參選人分別為前移民署長謝立功及基隆市議長宋瑋莉。(本報後製,資料照)
在美國如果想要投票,必須遵守繁複的選民登記時間,等待中選會驗證身份,才能投下寶貴的一票。如果忘記登記,很抱歉,今年你就沒有資格參加任何選舉了。美國一直在近年來,才逐步開放讓有申請過駕照等已經有由政府核發的正式身份文件的人,可以在獲得身分證名的同時,直接登記到選民系統中的選民自動登記制度。
兩個國家都各自有彼此的優缺點,以下將介紹為何台灣和美國會有如此不同的初選制度。
在美國如果想要投票,必須遵守繁複的選民登記時間,等待中選會驗證身份,才能投下寶貴的一票。(路透)
台灣初選制度歷史沿革
台灣的初選歷史,幾乎和民進黨的發展歷史脫不了關係。最一開始的民進黨採取黨員投票,但是其實成效頗為不彰。在黨員的情況不夠多的情況下,黨員投票變成是操作黨內派系的一種方式。缺乏可靠身分驗證的初選,更讓人頭黨員的陰影總是揮之不去。到了最後,民進黨全面棄守黨員投票,改而採取全民調—全部電話民調,去進行黨內初選。
第二大黨國民黨,以往從不需要進行黨內初選。在威權統治的時代,往往透過幾個擁有權力的大老互相「喬」出對象。可以從2014年空降台北市長候選人的連勝文,看見這種黨國時代幾家權貴家族去分贓政府首長位置的縮影。甚至到2016年總統大選,洪秀柱身為一個以高民調通過初選的總統候選人,卻仍能在十月最後被臨時撤換。這一次的6都選舉,儘管國民黨開始正是利用初選作為遴選候選人的方式,但是卻仍黑影幢幢。
國民黨在威權統治的時代,往往透過幾個擁有權力的大老互相「喬」出對象。可以從2014年空降台北市長候選人的連勝文,看見這種黨國時代幾家權貴家族去分贓政府首長位置的縮影。(資料照)
美國初選制度
美國初選制度行之有年,但是制度卻少有與時並進的跡象。從19世紀開始,美國開始發展出政黨和投票制度。由於美國選區龐大,由黨裡面的派系去協調出的人選不一定會是最適合的人選,兩黨都會採行初選制度以求公平。
而美國原本是只有擁有一定財產的白人男性選民才能註冊投票,在南北戰爭以後,開始給予黑人投票權。在選民登記制度的影響下,選民的身分驗證會較為嚴格。民主是屬於願意出來投票的人;在美國,民主是屬於願意出來投票,並且願意遵守繁複選民登記時間的人。
美國初選還可以分為地方選舉初選,和總統大選初選。地方選舉初選通常會有嚴格的預算限制,以求每個候選人能夠公平競爭,但初選和大選僅隔了兩三個月的結果往往是造成選民非常疲憊,甚至到最後對選舉感到冷感,所以往往在沒有綁總統大選的期中選舉裡,投票率都會較低。
在總統候選人初選中,由於預算沒有限制,一個候選人的募款能力往往會決定其競選活動可以進行到哪裡。也不是每個州都會採取初選去決定總統大選候選人,有些州會採取選舉人會議(Caucus)去選擇該州要決定哪個候選人。
日前宣布角逐紐約州長的尼克森(《慾望城市》中飾演米蘭達),目前已蒐集到6萬5000份連署,順利拿下民主黨初選門票。(美聯社)
兩國制度各自的優點與缺點
台灣初選制度最大的問題在於黨員投票難以解決人頭選民的問題,而現行的電話全民調其實又極易操控。在人手一智慧型手機的時代,電話民調本身會出現極大的樣本誤差。而美國的初選制度相對台灣來說勞民傷財,一年可能有半年都在進行競選活動,不僅選民感到疲憊,候選人或是時任議員能夠真正用在進行選民服務的時間其實有限,且在一些政治獻金法和選舉法規定的相對不嚴謹的州裡,選舉反而成了一種賺錢的方式。
台灣可以用以借鑑之處
像美國一樣採取初選制度的國家其實並不多,並且對於小黨來說,採取黨員投票並不具代表性。但是台灣兩個相對較大的黨,應該開始思考如何改革目前偏誤其實極大的電話全民調。自然人憑證可以用來簡化報稅、股東投票,用來改善初選未嘗不可。如果台灣能夠有一個更透明、更公平的初選制度,對台灣未來民主的發展,不啻於奠定下更穩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