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herine
《親愛的初戀》(Love, Simon)有句讓人難以忘懷的對白﹕「Everyone deserves a great love story!(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一個偉大的愛情故事!)」我會改為﹕「每個人值得擁有如《親愛的初戀》的好電影!」
電影主角——17歲的西蒙(尼克羅賓森飾演)在旁人眼中是個普通的高中生,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和一班搞笑抵死的老友,但其實他是個未出櫃的男同性戀者。不過,因為學校秘密網上的一條發文,讓他開始和有同樣困擾的網友交心,甚至更愛上網友。為了找出讓他初次動情的網友,他決定用盡所有方法找出真愛。後來因種種理由,被迫告白出櫃,遇上親情友情大考驗,早前的幸福生活頻臨瓦解;唯他沒料到,這段經歷改寫了自己青春以至人生!
有外國報導指,《親愛的初戀》是這世代其中一部重要電影,因為它是第一部由大型片商製作,同性戀青少年為主角的愛情喜劇。
《親愛的初戀》挾著《生命中的美好缺憾》(The Fault in Our Stars)的名氣,但其絕非另一套悲喜交雜的翻版故事。有外國報導指,《親愛的初戀》是這世代其中一部重要電影,因為它是第一部由大型片商製作,同性戀青少年為主角的愛情喜劇。然而,這電影的重要性不單是因為它以性小眾高中生為主角,電影以幽默而深刻的情節、吸引的角色和出色的配樂,道出每個人,不論性/別或性向,在初戀時忐忑不安的心情,以及點出社會對小眾(性別和種族)的隱性歧視和刻版印象。
《親愛的初戀》有望打破青少年電影停滯不前的僵局。
自2014年《生命中的美好缺憾》海瑟和奧古斯汀的故事感動了熒幕前大小觀眾,多個電影片商不惜工本,購入不同類型的青少年文學版權,試圖製作出下一套大賣的青少年電影。不幸地,可能侷限於有限資金、重覆題材和觀眾對青少年電影的刻板印象,大部分青少年文學改編電影未能得到觀眾垂青,甚至被視為票房毒藥,只有極少較早期的青少年電影(如《壁花男孩》、《飢餓遊戲》三部曲等)得到觀眾和影評人的愛戴。所以,透過《親愛的初戀》的宣傳強調由《生命中的美好缺憾》班底打造,不難看見片商希望這電影能步《生命中的美好缺憾》的後塵,成為下一套受歡迎的青少年電影,亦窺見了四年來青少年電影的停滯不前。然而,《親愛的初戀》有望打破青少年電影停滯不前的僵局。
還記得初次看預告時,男主角西蒙的一句對白和其後的片段讓我印象深刻。他說﹕「只有同性戀者需要出櫃是不公平,為甚麼(這世界)預設了所有人都是異性戀?(It doesn’t seem fair that only gay people have to come out, why the straight is default?)」跟隨其後是他的朋友分別向家人「出櫃」,告訴他們自己是異性戀。他們家人的反應不一,有憤怒(因為白人女兒「愛上」黑人男生)、有鬆一口氣,更有痛哭流涕。儘管他們沒有明確以言語歧視同性戀者/黑人,但他們各自的反應反映了個人價值觀,慶幸自己的兒女仍然屬於社會上的多數(或不滿女兒打破傳統)。這段短短15秒的段子,隱晦地道出即使現今人們對於性向、種族等議題有更多了解,性別/種族罷權仍然充斥大大小小家庭。
BBC The Social近日上載了一段影片,簡單道出同性戀者所面對的隱性歧視,正好和電影預告的段落互相呼應。
《親愛的初戀》除了觸及大眾對性小眾的隱性歧視外,同時亦提及了大眾如何影響青少年建立核板印象。未出櫃前,西蒙曾經想像過自自己的大學生活,睡房掛滿象微LGBTQ+運動的彩虹旗幟,自己仿如表演真正的音樂劇,高歌唱著雲妮侯斯頓的《I Wanna Dance with Somebody(Who Loves Me)》,有一堆身穿七彩顏色的舞者在背後伴舞。不過很快,他就覺得自己這想像太不真實,並不是因為他對自己身為同性戀者而羞愧,而是他知道自己不是大眾印象中的同性戀者。從西蒙的想像中,不難看到西蒙對同性戀者都有刻板印象——熱愛音愛劇、熱愛彩虹旗和生活多姿多彩,但西蒙卻因為自己不是印象中的同性戀者而壞疑自己。現實上,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不論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都有不同性格不同喜好的人。然而,社會上不同渠道卻一而再再而三放大特定族群的部分特質,簡單粗疏的方式刻劃族群,忽視了族群內有上千上萬的人,而每個人都是有不同身分的獨立個體。簡單一幕,既反映出青少年對身分認同的困惑,亦稍為提醒觀眾,一個身分不代表整個人。
《親愛的初戀》除了觸及大眾對性小眾的隱性歧視外,同時亦提及了大眾如何影響青少年建立核板印象。
《親愛的初戀》取材深刻,小小的段落足以點出宏觀的社會現況,加上故事主線的動人初戀故事,配合幽默生動的笑料,使觀眾這刻因為笑位哄得哈哈大笑,下刻立即因為真摯的對白而沉思自己的過去。這不單是一套以性小眾為題的青少年電影,這是一套屬於每個人的初戀故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G點電視 《親愛的初戀》:不論身分,每個人都值得擁有自己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