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漫遊藝術史》臥遊水中山色

對於現代的水族愛好者來說,水族缸中的生態平衡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打造一個可以欣賞的自然景觀,換言之,這裡的「師法自然」除了指涉生態系統的維持,更重視自然景觀的重塑,甚至是創造一個符合自然之理的想像世界。

◎黃靖軒

在幽暗的水族館裡,大小尺寸的水族缸交錯排列,在缸上獨立的燈光照耀下,每一座魚缸都如畫般引人注目。而以枯木、岩石、水草所營造出的景觀,更是讓觀賞者感受到一種出神的靜謐。

南朝宗炳(375-443)說道:「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臥以游之。」作〈畫山水序〉的宗炳,是最早將玄學思想與山水畫論結合的人,他認為人生有限,肉體脆弱,若能透過山水畫,將自然景物融縮於一圖之中,在觀覽的過程裡,使自己的心神進入畫境裡,藉此「臥遊」自然天地之間,以達「暢神」之目的。

近來水族造景以「自然風格」為大宗,所謂的自然風格就是試圖模擬形形色色的自然景觀,使之充滿生機。在2015年離世的日本水草造景大師天野尚先生 (1954-2015),是追求自然風格水族造景的先驅,也是一位傑出的風景攝影師,其所創立的水族品牌,明確地傳達出「學習自然,創造自然」的概念,近於中國文人山水畫的追求,而他的ADA自然水族展覽館,也如同美術館般展示各式各樣的水草造景。

推崇自然風造景的愛好者,在玻璃盒子裡以各種自然素材進行創作,如同作畫般講求構圖,經營位置。先擺設砂石、再堆疊岩塊、枯木等硬素材,接著慢慢種植合適的水草,並如畫山水的點苔法,在岩石、枯木等硬景觀上鋪上苔蘚,這裡之所以強調「合適的」,是因為自然風造景通常是模擬自然環境的水草生存狀態,所以不以某種特殊的奇花異木作為造景的視覺焦點。

天野尚,《在水立方的大自然》,台北:展新,2010,頁118。天野尚,《在水立方的大自然》,台北:展新,2010,頁118。

這一類以自然為師的水草造景,已經逐漸脫離以單一對象物(枯木、怪石、異草)作為觀賞目標,試圖創造出一個完整的、均衡的模擬自然法則的微型世界,並達成「可望、可遊」詩意情境。當人們望著一座有著明確主題、風格、結構的水草造景缸,彷彿在欣賞一幅自然風景畫,而小魚生機蓬勃的悠遊其中,又像是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般,引領觀覽者進入「遊」的情境中。

宋‧米友仁,《瀟湘奇觀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宋‧米友仁,《瀟湘奇觀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宗炳《畫山水序》中說道:「賢者澄懷味象。」樂山水者必須要有空明澄淨的胸懷才得以味象,「味象」並非單純的指涉為眼耳鼻舌的享用,乃是一種從觀覽山川萬物而得到的一種精神上的美好體驗,即如美學家葉朗先生所說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精神的享受」。宗炳認為「今張絹素以遠暎,則昆、閬之形,可圍於方寸之內。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即山水畫可以包容自然美景,數筆畫出高山之巔,且能一眼望盡。然而,模擬自然的水草造景與山水畫的藝術表現性質接近,同樣能將千仞高山圍於方寸之內,以數尺空間展現自然的形勢之美,符合宗炳所說「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

水族缸作一種賞玩活動並非西方世界所獨有,晚明文震亨(1585-1645)《長物志》裡便說道養魚、觀魚之事:

盆中換水一兩日,即底積垢膩,宜用湘竹一段,作吸水筒吸去之。倘過時不吸,色便不鮮美。故佳魚,池中斷不可蓄。

這一段是關於養魚的重點提示。因為盆中的水並非源源不絕的活水,所以魚的排泄物,以及水中微生物的代謝作用,會使得盆水持續累積毒素,若不換水和吸底泥,魚便會活得不健康,甚至因此死亡。時至今日,為了保持新鮮活水,現代的基礎水族管理原則和操作方法,仍然與生活在晚明文震亨無別,只是把帶著點點斑紋的湘竹筒換成橡膠軟管。

Shirley Hibberd, The Book of the Aquarium and Water Cabinet. London: Groombridge & Sons. 1856, page 11.Shirley Hibberd, The Book of the Aquarium and Water Cabinet. London: Groombridge & Sons. 1856, page 11.

文震亨並非僅僅在傳授養魚技巧而已,《長物志》更非只是一本紀錄「物」的百科全書。文氏提倡「雅賞」的審美態度,才是著述此書的宗旨,他說道:

宜早起,日未出時,不論陂池、盆盎,魚皆蕩漾於清泉碧沼之間。又宜涼天夜月、倒影挿波,時時驚鱗潑刺,耳目為醒。至如微風披拂,琮琮成韻。雨過新漲,縠紋皺緑,皆觀魚之佳境也。

所以觀魚有時,尤其是以清涼之境為上。例如,應選擇在清晨天將破曉之際,觀賞魚兒優游蕩漾在清澈的碧綠的水中。或是涼天月夜,月色倒映在水波上,魚兒時時驚躍而起。又宜在微風吹拂,水聲琮琮成韻之時。以上這些都是觀魚的最佳時機。

顯然,文震亨設置一缸水,養幾隻魚,絕非為了觀察自然生態,或者作為糧食儲備,而是透過養魚、觀魚來建構一個人與自然連結的環境。猶如蘇軾在〈記承天寺夜遊〉所記述的「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中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亦即情境能使人感染空靈閑雅的情緒。我們可以藉此來理解,為何文震亨特別要說明賞魚的最佳時刻,因為唯有在那寧靜的時刻中,人們才能透過玩物、賞物來進行一種對自我的觀照,進一步從「澄懷味象」到「澄懷觀道」,喚醒人與自然的連結,藉由感受自然之美、自然之理,使人從世間的紛擾吵雜中超脫出來。

傳 宋.劉寀,《群魚戲荇》,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傳 宋.劉寀,《群魚戲荇》,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對於現代的水族愛好者來說,水族缸中的生態平衡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打造一個可以欣賞的自然景觀,換言之,這裡的「師法自然」除了指涉生態系統的維持,更重視自然景觀的重塑,甚至是創造一個符合自然之理的想像世界。所以玻璃水族缸的透視效果和方框形式,正好便利造景者描繪出各式各樣的自然風景。除了水底世界以外,更有大膽的玩家創作出丘陵、草原,或是深谷、密林等豐富擬陸景觀。

現代社會隨著舊文人體系的崩解,新知識分子的重構,逐漸造成文人山水畫的式微。魏晉南北朝時的宗炳以畫山水來臥遊天地的哲學思考,似乎已離我們太遙遠。假若我們試著從晚明的賞玩文化中進入,或許能提供我們新的思考路徑,使我們重新與自然之美產生聯結。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從每日、每週的換水、吸底沙開始,到逐步修剪水草、調整砂石的過程中,創作一個供自我游目騁懷的水光山色,一個胸中之丘壑,感受宗炳所說的「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達到暢神的目的,無非是當今聲色滿盈之世的一帖清涼藥。「水聲無古今」,相信於靜夜時分,開放心靈,沉浸其中,將如同古人畫山水一般,達到物我交融的審美愉悅之境。

參考資料

1.沈約,《宋書》,台北:鼎文,1975。
2.文震亨,《長物志》,北京:中華,2012。
3.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三民,2014。
4.葉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1996。
5.王熙元、郭預衡主纂,《古文觀止續編》,台北:百川,1994。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漫遊藝術史:臥遊水中山色

漫遊藝術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