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逸欣
在英國的中國文物收藏領域中,很少有人像斐西瓦樂·大維德 (Percival David,1892-1964)般居於中心地位。出生英屬印度孟買一個猶太富商家庭的他,移居倫敦後便開始收藏中國陶瓷。1920年代大維德首次訪華,學習中國藝術且協助故宮佈展陳設,並繼承父親的男爵頭銜與家族生意。1930年代他加入東方陶瓷學會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另資助倫敦大學設立第一個中國藝術與考古的教職講席。
之後更於1935至36年間,一手主導故宮藏品赴英舉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在短短4個月之間,就突破40萬的參觀人次。他的中文造詣不僅學養深厚,對於藝術品的鑑賞眼光更是精準。1950年時他決定向倫大捐贈其圖書藏品,且以「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之名,持續贊助中國陶瓷的研究、教育和展示活動。
1950年大維德爵士和夫人拍攝於美國紐約,Photo courtesy Suzanne G. Valenstein and SOAS.(Source: Chinese Ceramics: Highlights of the Sir Percival and David )Collection.
鼎革之際,珍品盡現
1911年清帝宣統溥儀 (1906-1967) 退位後,也正式宣告大清王朝的結束,但此時卻是中國藝術文物藏家千載難逢的收穫期。在這段政局社會動盪不安的日子裡,大批權貴家族的傳家珍寶,紛紛開始出現在骨董市場之上,尤其來自清宮舊藏的書畫器物頗為常見。為了籌措皇家人員的開銷支出,紫禁城內府的宮廷精品與陳設物件,亦被當作銀行借貸的抵押品或半公開地出售換現。根據大維德夫人所述,大維德在20年代末期曾從鹽業銀行處,收購一批清宮抵押約50餘件的作品。另外他一些與清宮舊藏有關的部份陶瓷,則是間接通過其他藏家之手購得,例如利德爾 (Liddell)、德·福雷斯特 (De Dorest) 和萊布隆德 (Le Blond) 等人。
東方陶瓷學會和倫大教職設立
1931至32年間,剛加入東方陶瓷學會的大維德便在學會中舉行首場論文發表會,主題是「宣德硯台」與「正倉院陶器」。後續亦發表多篇專業文章,而這些研究課題則反映他的收藏興趣所在,也可看出他的研究方法乃是從中國和日本等地吸收直接經驗得來。之後大維德成為學會主席,運籌帷幄組織團體的經營發展。1934年時任大英博物館研究員的陶瓷專家霍布森 (R. L. Hobson,1872-1941),出版了大維德的陶瓷收藏目錄 (A Catalogue of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in the Collection of Sir Percival David),書中收錄超過200件的作品並附上手繪彩色插圖。此外為了促進中國藝術與考古學的教研發展,大維德在倫敦大學內資助設立專屬教職,作育英才,成為中國藝術史研究在英國扎根的關鍵事件。
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與漢學研究
1935至36年間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 (Royal Academy of Arts) 所舉辦的「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可說將大維德的收藏聲望推向高峰。身為英方籌辦總監的他,曾多次出入中國參觀故宮,與中方人員密切討論以便從院館收藏中挑選展品。在這場盛大的展覽活動裡,大維德曾出借其個人收藏品331件,其中包括304件的歷代精美陶瓷,數量僅次於來自故宮683件的珍稀國寶。這項傲人成績不僅確立了大維德的藏家地位,其長袖善舞的外交手腕與富有遠見的文化視野,更讓中國藝術得以在英國甚至於歐洲發揚光大。特別是配合展覽所出版的相關圖錄、文章與演講,都呈現出當時歐洲中國藝術史研究的最新觀點。
大維德精湛的收藏成就,並非只建立於其鑑賞眼光之上。因為他精通中文,對於古籍版本的優劣頗具專精,這份才能有助於他對物件的考證研究。大維德曾對明代曹昭所寫的《格古要論》一書探究甚深,此書乃是中國現存早期的文物鑑定文集,完成於洪武21年 (1388)。內容共分3卷13類,包括上卷的古銅器、古畫、古墨跡、古碑法帖;中卷的古琴、古硯、珍奇 (玉器、瑪瑙、珍珠、犀角與象牙等)、金鐵;下卷的古窯器、古漆器、錦綺、異木、異石。大維德的收藏觀點和鑑賞理念深受此書啟發。他身前甚至完成《格古要論》的英譯註解本 (Chinese Connoisseurship: the Ko Ku Yao Lun, the Essential Criteria of Antiquities),並於1971年由後人出版刊行。
博物館成立暨收藏名作
1950年大維德成立藝術基金會,將藏品悉數捐贈給倫敦大學作為教研之用。兩年之後於市中心鄰近亞非學院的戈登廣場 (Gordon Square) 旁,設立博物館供民眾參觀閱覽。他歷時40載傾心集藏的中國陶瓷有1,700餘件,涵括唐宋名窯佳作、元瓷典範名器和明清官窯巔峰之作。例如在宋代汝窯方面,大維德收藏了兩岸故宮之外世上最多的汝窯藏品,例如:〈青釉葵瓣式盞托〉、〈天青釉刻劃雙魚紋橢圓洗〉和〈天青釉鑲銅口長頸瓶〉等等。而元青花作品中的一對〈青花雲龍紋象耳廟供大瓶〉,更是舉世知名的陶瓷精品,並有「大維德瓶」的美稱。瓶上1351年的祭祀銘文,是迄今所知最早具有紀年款識的元青花瓷器。
北宋汝窯〈青釉葵瓣式盞托〉,1086-1125年間。(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元代〈青花雲龍紋象耳廟供大瓶〉,1351年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之前在拍賣市場中引起軒然大波的明代雞缸杯,在大維德的收藏裡亦有一只成化〈鬥彩雞缸杯〉 【圖4】。該作瓷胎骨微露淡黃色,雞群構圖均衡有序,展現出以不透明釉彩來進行多層渲染的高超技法。在大維德收藏的清瓷部份,可見識到盛清康雍乾三朝精湛的窯燒技術和彩飾手法。
這些經典器物作品,成就了世上最為可觀的私人收藏中國陶瓷。2009年在何鴻卿爵士 (Sir Joseph Hotung) 的贊助支持下,大維德的珍藏品遷移至大英博物館的全新專屬展廳中 【圖5】,並附帶研究室以供學者使用。由此大維德的陶瓷收藏再次重煥光彩,激發參觀民眾的欣賞興致,在作品中發現更多有關中國藝術與文化的知識和樂趣。
明代〈鬥彩雞缸杯〉,1465-1487年間。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館大維德中國陶瓷展廳。(攝影: 林逸欣)
參考書目
1、H. Hansford, ‘Obituary: Sir Percival David’,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volume 28, no. 2, 1965, pp.427-475.
2、Stacey Pierson, ‘Private Collecting, Teaching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and the Field of Chinese Art in Britain, 1920-1964’, DPhil diss., University of Sussex, 2004.
3、Regina Krahl and Jessica Harrison-Hall, Chinese Ceramics: Highlights of the Sir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Press, 2009.
4、Stacey Pierson, ‘From Market and Exhibition to University: Sir Percival David an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Art History in England’, in Vimalin Rujivacharakul ed.,Collecting China: the World, China and a History of Collecting, Newark: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 2011, pp. 130-137.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漫遊藝術史 收藏中國:近代英國藏家系列之二 斐西瓦樂•大維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