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漫遊藝術史》淺談希特勒與建築師阿爾伯特·施佩爾理想中的「世界之城日耳曼尼亞」城市設計

「世界之城日耳曼尼亞」滿足了希特勒的野心,也滿足了施佩爾希望在納粹黨內大展長才的夢想,可終究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實現。

Sophietje

1933年至1945年期間德國納粹統治時期,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成為統治者,建立第三帝國(Drittes Reich)。在統治德國初期,希特勒便對城市改造十分重視。1930年代的德國社會雜亂不堪,統治者不斷將統治權力從黨擴大至全國,乃至於全國城市規畫,都是獨裁政權統治者管控之處,首都柏林城的建造與重整更是希特勒的治理重點。

在當時,許多納粹黨員和菁英分子紛紛希望得到希特勒的青睞,作為城市建造者與建築師的阿爾伯特·施佩爾(Albert Speer,1905-1981)也不例外。施佩爾在1931年代加入納粹黨,很快便獲得希特勒賞識和認可,成為希特勒的重要密友【圖1】。

漫遊藝術史》淺談希特勒與建築師阿爾伯特·施佩爾理想中的「世界之城日耳曼尼亞」城市設計【圖 1】施佩爾向希特勒展示其設計圖(約莫1938年)。

施佩爾之所以能與希特勒保有密切的關係,與希特勒親自授予他極大的城市規劃權有關。施佩爾的專長為建築設計,他很早就了解到希特勒整頓柏林城計畫,但得到了授權後,施佩爾才相信自己擁有了許多建築師都夢寐以求的工作:建造整座城市。此後,施佩爾便完全的聽命於希特勒,甚至到了言聽計從的程度。

1930年代尾聲,希特勒與施佩爾共同商討建造「世界之城日耳曼尼亞(Welthauptstadt Germania),【圖2】」計畫,企圖建造宏偉、壯闊、超越歐洲各個城市的世界之城。因此希特勒在戰前便廣徵柏林城內的土地,讓整座城市的城市建設權由第三帝國政權管理,希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將整項計畫全數落實完成。作為德國的首都,柏林城成為希特勒欲彰顯自身的威望,這使得施佩爾在處理「世界之城日耳曼尼亞」整體城市規劃時,結合希特勒對於柏林城市改造計畫,將城市劃分為東西向和南北向後,再依據城內的幹道和軸線進行規劃,並將市中心往西移,試圖改善柏林城予人陳舊、凌亂的印象。

漫遊藝術史》淺談希特勒與建築師阿爾伯特·施佩爾理想中的「世界之城日耳曼尼亞」城市設計【圖 2】施佩爾所建造的「世界之城日耳曼尼亞」(Welthauptstadt Germania)」模型。

從現存的「世界之城日耳曼尼亞」城市規劃圖來看,施佩爾與希特勒共同討論出柏林城內的主要幹道約有五公里長,街道長度則約有120公尺長。這條被命名為「勝利幹道」(Triumphal Arch)的主幹道,應是發自於希特勒的構想。希特勒希望能建造一條極為寬廣的大道,讓柏林城內的建築物和街道之間能夠依循著大道沿線發展。在大道北邊的位置上,有一座可容納18萬人的巨型廣場(Menschen Platz);在最北邊之處,則有一座具有220米高的大型穹頂建築「人民大廳」(Halle des Volkes)【圖3】,穹頂的大小比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教堂的還大,藉以展現出建築的輝煌氣勢。在南方則以布蘭登堡城門(Brandenburger Tor)為支點,連結城門外的蒂爾加藤公園(Tiergarten),使城市中心與城區外相互連結。除了布蘭登堡城門以外,施佩爾還規劃一座凱旋門,構想出自於巴黎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 其高度明顯高於城內眾多建築物。事實上,希特勒非常喜歡巴黎城市規劃,他不斷的將柏林與巴黎進行比較,希望柏林城的規劃能向巴黎取經,最後超越巴黎市容。

漫遊藝術史》淺談希特勒與建築師阿爾伯特·施佩爾理想中的「世界之城日耳曼尼亞」城市設計【圖 3】施佩爾和希特勒規劃的人民大廳(Volkshalle)。

然而,「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亞」計畫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執行上的困難,最終未全部實踐。在二戰以後,施佩爾坦承當他知道這項城市計畫時,感覺「飄飄欲仙」,有一點得意忘形了,以至於「世界之城日耳曼尼亞」的規劃草圖與模型中所展現的城市結構,是非常粗糙的【圖4】,甚至未考慮到國家財政和實際可執行的人力,僅一味的將計畫做大。他將整座城市的建設集中在安置大型建築,只因配合在希特勒心中,唯有建造巨型建築物,才能「喚起偉大的民族記憶」的期待,而忽略了新式建築與周遭環境間的調和性。在落實希特勒希望將所有建物整齊化、巨型化和系統化的建城構想之下,城市環境、交通幹道、公共空間的開闢卻被忽略了。更因此,在1938年至1939年,許多人民在接到官方通知後,被迫離開自己的家,無條件的將居所讓給政府作為城市建設之用,這一批被徵收者名單中不乏猶太人。在希特勒的「世界之城日耳曼尼亞」計畫中,已經有將猶太人趕出柏林城中心的跡象,甚至劃分出隔離區,為納粹執行種族淨化留下伏筆。

漫遊藝術史》淺談希特勒與建築師阿爾伯特·施佩爾理想中的「世界之城日耳曼尼亞」城市設計【圖 4】 「世界之城日耳曼尼亞」的建造模型。

「世界之城日耳曼尼亞」滿足了希特勒的野心,也滿足了施佩爾希望在納粹黨內大展長才的夢想,可終究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實現。戰後,曾有人對此項計畫的失敗予以評論:

這一點也許也能說明,為什麼城市規劃方案―寬闊的街道及其所有附屬設施的設計―狹義上的設計方案,會遭到如此可怕的失敗。…他們享受著令人陶醉的自由,擁有取之不盡的資金,所以早已把一切規矩忘的一乾二淨,他們,不管是誰,早已不知道方圓是什麼(1)。

隨著德國的戰敗,納粹留給德國人沉重的歷史包袱,也影響著後人對於「世界之城日耳曼尼亞」的評價。但是,「世界之城日耳曼尼亞」的失敗仍是有意義的:沒有人可作為城市的絕對主宰者。

參考資料

Julius H. Schoeps, Berlin: Geschichte einer Stadt. Berlin: be.bra.Verl., 2001.
阿爾貝特施佩爾,《第三帝國內幕: 阿爾貝特·施佩爾回憶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1982年
約阿希姆費斯特著,任翔譯,《無法回答的問題:希特勒小圈子裡的秘密》,北京:中央編譯,2006年
Theguardian,https://www.theguardian.com/cities/2016/apr/14/story-of-cities-hitler-germania-berlin-nazis

(1)引用自約阿希姆·費斯特著,任翔譯,《無法回答的問題:希特勒小圈子裡的秘密》,北京:中央編譯,2006年,頁15。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漫遊藝術史 淺談希特勒與建築師阿爾伯特·施佩爾理想中的「世界之城日耳曼尼亞」城市設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