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漫遊藝術史》從台灣八景的美術史「看見台灣」(上)

戰前戰後台灣八景或十二勝的選出,雖然在過程與性質上各有不同,但以具代表性的景點來「看見臺灣」的企圖,可說是一致的。

蔡家丘

前言

2013年上映的一部紀錄片《看見台灣》,從空中拍攝台灣的山林、農田、城市等風景,深獲好評。經由高空鳥瞰的視野,使台灣的整體風貌一覽無遺。其實,像這樣試圖掌握台灣全貌的想法,早在清代以來關於台灣的歷史書寫與美術創作中就可看到。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莫過於「台灣八景」在歷史上的頻頻出現。關於清代到日治時期台灣八景與其圖像的探討已有不少研究,如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宋南萱詳實的碩論等。(1) 本文想改從一個淺顯而宏觀的美術史與環保相結合的角度來「漫遊」一番。

一、八景地點的特徵與變遷

歷史上台灣八景的出現,一般以康熙33年(1694)台廈道使高拱乾於《台灣府志》所記:「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雞籠積雪、東溟曉日、西嶼落霞、斐亭聽濤、澄台觀海」,為常見的記載,並以乾隆12年(1747)刊行,巡台御史范咸、六十七《重修台灣府志》中的插圖為圖像代表。台灣八景歷經康熙到乾隆年間地方志的編修,逐漸形成,又從中定出「小八景」,如彰邑八景(彰化縣)、蘭陽八景(噶瑪蘭廳)等等。

中國自北宋以來便有「瀟湘八景」的傳統,日本在16世紀後也出現所謂的「近江八景」。清代的台灣八景受此影響,不但取名上富有詩意,也有許多文人創作八景詩。而且除了「雞籠、西嶼、東溟」外,均集中在台南一地,且多為臨海之景。這顯然是因為清吏渡海來台,以台南為府城的地緣之故。也就是說,清代的台灣八景,延續著中國八景的文學性趣味,同時反映清廷治理台灣的地域性與政治性。

要從這個時期對八景的選定,來看官方對台灣風景有多少深入的認識,答案還是很模糊的。就好比雞籠(基隆)究竟有沒有積雪的問題,往往引起後人反覆的疑問探究,以及「東溟曉日」僅是抽象性地指台灣島東部的日出景象,如此來說這兩景中難免摻雜想像的成分。但是只要加上這兩景,多多少少稱得上是囊括全台灣島從西至東,從南至北的八景了。

到了日治時期,由當時日本官方在台報社「台灣日日新報」,於1927年模仿日本新八景進行票選台灣新八景的活動,選出基隆旭ヶ岡、淡水、八仙山、阿里山、日月潭、太魯閣峽、壽山、鵝鑾鼻為八景,以及分布各地的十二勝,並特選新高山(玉山)為「靈峰」,台灣神社為「神域」,為此還舉辦不少慶祝活動【圖1】【圖2】

圖 1】 審查員招待會餐桌上的「台灣八景」裝飾

【圖 2】 為慶祝與宣傳製作「八景十二勝煎餅」

總體可見「八景」的重心逐漸北移,而且包含不少山岳風景。這一方面與日本政府整治全台的鐵路、公路,以及旅遊風氣興起有關。此時因興趣而登山的人口增加,逐漸取代了初期具有探險或調查性質的登山活動。另一方面,此時期日本人受志賀重昂(1863-1927)《日本風景論》(1894)影響,以結合科學與傳統文學藝術觀來欣賞山岳與風景,進而認識日本國土。如此欣賞山岳的風景觀,正符合台灣多高山的特徵。這樣的看法也影響了來台的畫家如石川欽一郎等人,形成近代化的台灣風景觀。(2) 如此來說,八景的選定,反映了殖民統治的思想與成果。

二次戰後,台灣省文獻會於1953年重新選定阿里山雲海、雙潭秋月、大屯春色、安平夕照、清水斷崖、魯閣幽峽、澎湖漁火為台灣八景。1996年旅遊局舉辦台灣十二風景名勝票選,結果除常見的戶外名勝,還加入「故宮瑰寶」,加深了美術文化層面的厚度。(3) 2005年再次由觀光局舉辦票選的八景,則為台北101、台北故宮、日月潭、阿里山、玉山、太魯閣、高雄愛河、墾丁等等。

我們若姑且視戰後八景的選定,為台灣政府單位引導下的發展,與戰前清代、日治台灣產生的兩次八景作個宏觀的比較時,也能看出些有趣的變化。比如說,澎湖島西邊的漁翁島在清代以「西嶼落霞」成為八景之一,是因為包含漁翁島的澎湖群島於明清之際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日治時期,澎湖與安平一帶均未被列入八景,可以說過往漢人從大陸渡過黑水溝,經澎湖抵達台南的歷史路徑,在日本人眼中失去了意義。澎湖在戰後一度重新被列入八景,發展至今,以觀光與漁業為經濟命脈,不再以戰略地位為重。然而作為國人旅遊勝地的澎湖,近年來受過度開發影響,如何能夠永續經營才是當務之急。

戰前戰後八景或十二勝的選出,雖然在過程與性質上各有不同,但以具代表性的景點來看見台灣的企圖,可說是一致的。


(1) 本文主要參考以下研究:宋南萱,《〈台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蕭瓊瑞,《懷鄉與認同─台灣方志八景圖研究》(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

(2) 顏娟英,〈近代台灣風景觀的建構〉,《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9期(2000),頁179-206。

(3) 十二名勝為太魯閣、阿里山、溪頭、陽明山、玉山、合歡山、日月潭、鵝鑾鼻、故宮文物、野柳、大霸尖山、秀姑巒溪。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漫遊藝術史:從台灣八景的美術史「看見台灣」(上)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