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鈞
稍稍有學過經濟學的讀者應該都很清楚,市場機制與政府補貼,就學理上來說是兩個互斥的概念,看就政府實際運作現況,卻很難如此涇渭分明;更嚴肅看待,這個問題是大政府、小政府,或凱因斯學派與傅利曼學派的辯證,對市井小民,當可不必掉入學院派的路線,但一個經常困擾大家(身為消費者、或生產者角色時候)的課題就是:當一個產品價格無限崩盤的時候,政府在哪裡/或者說,政府該不該介入?
今天,香蕉價格崩盤,媒體上又出現了一堆「搶救香蕉專家」;但,問題真的只是政府角色這麼一個單一性問題解決,農產品價格就不再出現輪迴宿命了嗎?
今年五月初農糧署預警香蕉價格「可能」會崩盤,五月底農政單位開始進行「香蕉價格保衛戰」,力守香蕉產地每公斤10元防線;一直到六月、七月,還不斷道德呼籲各大型賣場通路,能全力配合香蕉促銷。無奈,天公不做美,今年入秋後沒有颱風助陣「干擾供給」,到了九月還連創歷史高溫天數的紀錄使得「需求疲軟」(很多消費者不自知,天熱的時後寧願吃多水份瓜果類而不會想吃乾澀的香蕉),加上一個最無解的「人為因素」:受去年颱風影響香蕉價格狂飆破百農民搶種(管控蕉苗仍不敵),終於在這個月大崩盤。(完全錯估10月份南部香蕉竟還沒結束)
受去年颱風影響香蕉價格狂飆破百農民搶種,終於在這個月大崩盤。(記者佟振國攝)
在短短這幾個月內,台灣香蕉的產銷發生了這麼多事情,絕非這幾天因為媒體報導才有,更非少數幾個政治人物想要作秀,這些問題才出線!於是,我們就來一一檢討,問題的發生,以及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否只能在「政府補貼」與「市場機制」這兩者之間做抉擇?
很明顯的,農產品市場價格的暴起暴跌,沒有人是贏家;但很多人卻有很深的誤解,認為價格崩盤消費者就可以撿便宜!沒錯,農產品價格崩盤表面上會使消費者支出減少,但並非就此可證消費者所購買農產品一定是「物美價廉」-事實上這絕對是一大迷思謬誤!因為,價格崩盤的同時,因為農民無利可圖也就對所種植的農作在品質控管上相對較不在意。這中間潛藏一個核心關鍵,「農產品的價格平穩」才是產、銷、消三贏局面,這是不變的真理。
順著這樣的脈絡,才能夠清楚地看到問題所在:農產品交易平台機制的透明化,讓產、銷、消三方都能夠有正確的訊息做出判斷,包括該種植面積、是否調節產期(如果可以的話)、當令農產品是甚麼,種種關於「交易平台資訊透明化」這個部份,政府絕對責無旁貸,也應該積極建構這樣一個平台,同時輔導讓生產者與教育消費者,納入這個平台體系之中。確實,這一點歷任政府想做卻一直沒完成(當然包括中央與地方政府在內);如今民進黨全面執政情況,加上當前科技進步(電子商務與大數據分析的出現),政府部門有必要加緊腳步推進。
台灣香蕉的產銷問題,絕非這幾天因為媒體報導才有,更非少數幾個政治人物想要作秀,這些問題才出線。(記者林惠琴攝)
那麼回到這次香蕉價格崩盤的熱點上,很多似是而非的論點,特別是關注在「政府補助」這個大帽子下,往往因為執行層面的被扭曲,讓原本「救急」措施的美意大打折扣。特別是,在政策上已經逐步調整將補助轉為保險、直接給付的方向時後,面對預警仍無效的香蕉價格崩盤,這次「走回補貼老路」的爭議在於「補助對象」而非「補助政策」;既然有民意壓力要救急,是否更可以周延思考「補助對象」如何直接落實到農民身上?
事實上,面對農產品生產過剩,政府公權力可用的手段之一就是「產地耕鋤」措施;過去發生高麗菜生產過剩,就是採取這種手段讓農民生產者的損失降到最低,讓原本不在登記範圍內剛種植的高麗菜翻入土內。這當中衍生出一個問題,就是目前國內農業生產訊息掌握得不落實,這又回到前面所提到的建構一個透明農產品交易平台的重要性。
再來檢視政府補貼與市場機制之間的辯證關係。如果,追求穩定的農產品價格是最大共識,那麼採取「計畫性生產」也就是達成此目標的最終解套方案。這時候,已無關乎政府要奉行哪一種經濟主張路線,而是農業生產的特殊性在勞動力缺乏、氣候變遷與產銷結構遽變的前提下,民眾能否支持官方採取這樣一個「激烈手段」,同時又能抵擋其他農業資本大國的不當干預?農民生產者能否擺脫「風災農損、價格飆漲、災後搶種、價格崩盤」的輪迴宿命,在政府協助下避開現有市場機制另闢蹊徑,但有一點絕對是肯定的,那就是對農業的「不當」補貼政策,是到了該全面檢討退場機制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