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農業二三事》農產品價格的起起伏伏

個別農民「賭一把」的心態,就是「預期心理」的孕育溫床。消費者反之也是如此,因為對產品生產週期的認識不清,對「吃當令」缺乏集體的消費意識,所已在農產品盛產之際未必產生「集體消費力道」去支撐農產品末端市場價格,甚至在盤商買斷過程中,就已經造成生產、消費兩者的雙輸。

焦鈞

這個月9日的媒體即時新聞,突然跳出一則「農糧署官員預估香蕉六月起恐面臨價格崩盤」開始,不到兩個小時後,中央社趕緊發出農糧署的更正稿指出「夏天是香蕉批發價最低時,估計今夏每公斤12到20元,仍高過監控價,沒有價崩。」10天後,南部蕉農破口大罵「官員一句話讓香蕉價格崩盤」,香蕉盤商收購價指標的中部地區,也藉機狠狠砍了收購價到每公斤25元,比五月初整整腰斬了一半。不到半個月時間香蕉價格直直落,農政單位緊急啟動應變措施;除此之外,政府還有甚麼手段,足以面對農產品市場價格這種可預期或不可預期的起起伏伏?

與預期心理的大作戰

農委會在歷經去年十月菜價連續飆漲的教訓,設置了「蔬果產銷資訊整合查詢平台」,第一步先納入蔬菜品項;為因應這波香蕉可能出現的價格波動,已將香蕉加入系統查詢平台;農委會也將逐步擴大監控機制,辦理香蕉商業保險,並窮盡所有方法促銷香蕉,包括輔導外銷、擴大行銷、企業訂購、產製加工品等,預計促銷今年6到9月增加的2.5萬噸香蕉。

農委會在歷經去年十月菜價連續飆漲的教訓,設置了「蔬果產銷資訊整合查詢平台」,為因應這波香蕉可能出現的價格波動,已將香蕉加入系統查詢平台;農委會也將逐步擴大監控機制,辦理香蕉商業保險,並窮盡所有方法促銷香蕉。(中央社)

而早在這個月初預警香蕉盛產之際,農糧署也主動拜訪全聯、全家等大通路商,從六月份開始的連續四個月,辦理促銷活動;也會透過1000大企業、社會企業、國軍和其他通路商協助促銷,讓市場價格維持在農民可獲利空間。

不過,這是一場與「農民、消費者預期心理」大作戰的過程。市場敏感度極高的農產品價格,特別是部分農產品會有「天災受損、農民搶種、價格崩盤、農民減產、價格上揚」的惡性循環;在每個環節上,政府的角色往往很尷尬:做得太多,被罵干預市場;做得不夠,被罵無能!也因此,這種和「預期心理作戰」不僅吃力不討好,也很難獲得掌聲。

仔細檢視這次的香蕉價格事件,還夾雜有政府主導成立的農業國家隊;但這個部份暫且不論,農糧署是在甚麼情況下,決定發布香蕉價格預期「下滑」但卻又被媒體解讀為「崩盤」,確實有該檢討之處;但,透過各種手段解除了「可能崩盤」的引信之後,不論是透過資訊系統大數據平台的分析,比對2017年1月上旬到9月下旬香蕉「產量與消費量推估」,獲得今年產量比往年市場需求量多了20%的訊息,固然顯示了系統的「預警性」發揮功能;但為何產地農民不買帳、盤商反倒借此倒打農民一耙?

追根究柢,就是「農民生產者、市場消費者沒有集體生產、消費意識」,只能任由個別心理的博奕推倒了系統預警的成效。

早在這個月初預警香蕉盛產之際,農糧署也主動拜訪全聯、全家等大通路商,從六月份開始的連續四個月,辦理促銷活動。(記者林彥彤攝)

農民生產者全面組織合作化

市場消費者的消費者意識,當然有賴於更深入的食農教育建立、更緊密的連結市場與產地、以及更公開透明的產銷訊息。比較值得探究的是,為何農民生產者的集體化與集體生產意識,一直很難被建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得歸結於現有的農民團體的「集體化生產」概念沒有被根植。做為農民生產的最基層組織,就是所謂的「果樹/蔬菜產銷班」,或是更往上一層的「生產/運銷合作社」;就香蕉而言,最上層的農民組織,就是歷史久遠的「臺灣省青果運銷合作社」。這些農民團體雖有不少組織的質變出現,開始重視農民生產的集體化力量,由此為基礎向上舖墊為一種「準計畫性生產」模式;並藉由「農業產業六級化」的運作模式,拉近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距離、多元化了產銷通路、與進一步達成產品的品牌化,反饋回到農民個別生產者身上,強化了組織運作集體力量的綜效發揮。

但可惜的是,畢竟能夠組織化個別農民生產者發會集體力量的,在農民團體與組織中,仍屬少數;也因此才會出現,上述所謂的「價格/生產圈套」。明明知道搶種結果就是崩盤,但缺乏組織運作的系統性制約,個別農民「賭一把」的心態,就是「預期心理」的孕育溫床。消費者反之也是如此,因為對產品生產週期的認識不清,對「吃當令」缺乏集體的消費意識,所已在農產品盛產之際未必產生「集體消費力道」去支撐農產品末端市場價格,甚至在盤商買斷過程中,就已經造成生產、消費兩者的雙輸。

像香蕉這樣的品項,在產銷體系中,盤商所佔比重高達70%,政府政策與預期心理之間的博奕,更需謹慎小心。(記者葉永騫攝)

這,同樣都是預期心理作祟下,因為缺乏集體化的生產、消費意識,使得中間者的角色被無限放大:特別是像香蕉這樣的品項,在產銷體系中,盤商所佔比重高達70%,政府政策與預期心理之間的博奕,更需謹慎小心。

政府控管的標準化大型冷藏設施

因應產銷失衡的預期心理所造成的農產品價格起起伏伏,公權力還有一項工具可以使之,就是「主導與擴大中間調控能力」;在日本,農產品批發市場已經不僅僅只是市場價格的決定者,也非僅扮演農產品快速流通的角色而已-而是因應當前氣候變遷、通路多元化情況下的產銷失衡,透過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平台的角色,擴大扮演「中間儲運與庫存周轉」的功能。

目前礙於硬體設施的不足,農糧署在產地以透過招標委辦的方式,針對大宗蔬果進行調控;未來,有必要在消費地市場,尋覓合適地點設置大型冷藏設施作為中轉庫存調控之用。更進一步的長遠規劃,要積極面對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使其維持在一定的穩定區間,讓農民者收入穩定、消費者荷包不要大失血的終極手段,還是要從生產源頭對症下藥-整合破碎規劃生產專區、導入更能對抗氣候變遷的生產模式、引導青農學習更專業的生產技能,執行全面性的計畫生產達到穩定產能的目標。五到十年的基礎工程後,農產品價格的起起伏伏,或能戰勝預期心理的對抗。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