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威皓
隨處可見的黨國遺跡 宰制空間的權力關係
近日政治大學就蔣介石銅像遷移與否召開公聽會,並藉在網路成立溝通平台、問卷調查等方式提供議題討論空間。事實上不僅銅像,重新檢視政大校園空間中如井塘樓、道藩樓、季陶樓等諸多建築物皆以「功在黨國」的人物命名,「政治性」無所不在。
圖為政治大學在山下校區中正圖書館大廳所設之蔣介石銅像。。(資料照,記者黃耀徵攝)
一如台灣各地公共空間充斥以中國地名為名的道路,以中正、中山為名的建物、公園、學校,這些威權體制的遺跡和我們的生活如此密切,隨著時間緊密結合成一種慣有的存在。民主化之後黨國威權看似走遠,但其符碼與象徵滲入生活環境周遭,各種命名、標語、位置的安排,都關乎黨國權力的鑿刻。
獨裁者的「功」無從抵銷侵害人權之「過」
本次關於銅像議題的討論中,仍不乏強調蔣介石的「功績」,試圖以對其「貢獻」的詮釋換取留存銅像的正當性者。如外交系李明教授,認為蔣介石「提升台灣的教育水準,促成日後的台灣經濟奇蹟」;教育系周祝瑛教授,認為蔣介石「保存中華文化傳統」,並將轉型正義的實踐指爲「『去蔣』的民粹風潮」。
兩位教授可曾意識到,蔣介石的這些「功績」與「貢獻」,是建立在邊陲化本土語言、灌輸中國史觀、利用教育系統構建中華文化優位認同階序之上?可曾認知到,與「民族救星、世界偉人」無異的黨國論述,是建立在「功過相抵」的假設—試圖以獨裁者的功業「抵銷」威權體制受害者的傷痛之上?在這個曾有師生遭受政治迫害的校園,作為教育工作者更該扛起追求歷史真相、追究加害者的道德責任,恢復被獨裁者蹂躪的「人權價值」。
撤除威權銅像 實踐轉型正義
捷克共和國成立後首任總統Václav Havel在1990年的新年演說中說道:「我們都習慣了極權主義制度,並將其接受為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從而協助它永久存在。換句話說,我們所有人,儘管自然是不同程度的,都要對極權主義體制的運作負責。我們沒有人只是其受害者。我們也是其共同創造者。」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無辜犧牲者不在少數,亦不乏對受壓迫群體冷眼旁觀只求自保者,更甚者則協助這個體制運作。而此類支持威權體制、對受害者袖手旁觀的「政治」與「道德」罪過,今日仍有反省的機會,拾回民主轉型過程中失落的「轉型正義」價值,清掃威權文化,重新探問這個民主社會最重要的道德問題,不迴避反省的道德義務、重建理解歷史與轉型正義的價值框架。
(作者為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生)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