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大學拆不拆蔣公銅像的抉擇

◎ 周祝瑛

最近,台灣各地出現移除蔣中正先生銅像的風潮,許多大學生分別在花蓮、台北輔大、嘉義中正大學與高雄中山大學等處,參與拆除或呼籲拆除行動。其中,被視為最具指標意義的政治大學,當年蔣先生為北伐救國育才而創,在歡度九十週年校慶之餘,緊接著面臨移除校內銅像、修改校歌,甚至更換校名的強大壓力。不但是政大在台復校的最大危機,也反映出國內大學面臨社會世代轉型的挑戰。由於該銅像是成長於戒嚴時期的校友集資捐贈,正好與目前主張移除,成長於解嚴後政黨輪替的師生,形成不同世代的強烈對比。政大如何妥善處理銅像移除與否的爭議,應可作為台灣高教如何在世代轉型中,尊重不同價值與歷史記憶的重要典範!

其實類似校園銅像爭議的案例,國際上不乏其數。在美國以林肯命名的大學,就有林肯大學和林肯紀念大學。儘管林肯領導的南北戰爭,被視為美國歷史最具道德瑕疵和憲政危機的戰爭,但這些大學都未移除林肯銅像,連哈佛大學所在的劍橋市中心,也有其雕像供人瞻仰。至於其國父華盛頓,也曾因蓄數百黑奴,而備受詬病,但華盛頓大學也仍保有華盛頓銅像,與不同種族的師生共存。至於著名的羅德斯(Cecil John Rhodes)銅像移除爭議,因主人翁曾積極主張英國殖民主義與南非種族隔離,在非洲幾乎全部拆遷銅像後,但到了英國牛津大學,即使多數人主張移除,校方仍繼續保留,供世人正反評價。

到了中國,打倒孔家店的文革中,將孔廟文物破壞殆盡,但後來連批判孔家思想甚力的徐復觀,都以未能親赴曲阜孔廟而抱憾終生。至於位處政大校園的蔣氏銅像,對全球校友來說,他不僅是中華民國的前總統,更是創校校長。其銅像拆除與否的背後,也反映出政大是否應附和全台「去蔣」的民粹風潮?還是在蔣一手創辦的大學中,留下歷史紀錄。

看看多少陸客、陸生與國際人士,在政大看到蔣先生銅像時,是如何慶幸當年共軍未能越過台灣海峽,留下一個保存中華文化傳統與經濟起飛的台灣。將這些歷史記憶留在校園,激起更多的討論,不也是大學的天職?!

銅像拆除與否,應該有更多的選項。

(作者為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