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銘
跨越了220年歷史的膚色界線,廢除黑奴制度143年後,美國迎來首位黑人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他八年前的當選,被視為是後種族時代(post-racial)的來臨。時隔8年後卸任前夕的告別演說卻直陳,後種族時代仍未實現,甚至自承是股強大而具撕裂的社會力量。
種族問題惡化的外顯出現在歐巴馬第二任期內。2014年多起白人警察殺死黑人事件,導致種族關係和衝突日益緊張,境內眾多城市數千場發起抗議活動,點燃「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該運動集會的現場,後來也出現五名維持秩序的警察被黑人退伍軍人槍殺。種族衝突的頻發和黑人反制以血債血還報復,顯示已觸發了黑人反對種族歧視與壓迫的怒火燃點。
造成不易察覺的種族衝突隱性因素是,自歐巴馬接收2008年金融海嘯危機經濟衰退資產後,推出的經濟復甦政策並未讓黑人有翻身的機會,反而持續擴大底層魯蛇們黑人與白人的貧富差距。研究指出,金融危機前的2007年,白人家庭平均年收入是黑人家庭的十倍,至今跨大為十四倍,收入差距倒退回1950年代。這期間,黑人年收入中位數下降了約一成,對比白人年收入中位數上升約4%。眼下仍有三成黑人兒童遭受飢餓、二成五黑人女性沒有醫療保險、六成五的愛滋病感染確診者是黑人女性。
2014年多起白人警察殺死黑人事件,導致種族關係和衝突日益緊張,境內眾多城市數千場發起抗議活動,點燃「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EPA)
黑人遭受的歧視和經濟上的不公讓情緒交錯,如同火山爆發一般湧出了地表,直指美國根本不是一個對黑人友善和公平的國家。回到1776年美國獨立,那只是白人的自白獨立,並不包括黑人,這是美國1787年憲法的一大污點。南北戰爭時期,聯邦政府為扭轉局勢,宣布廢除黑人奴隸制度,黑人在法律上得到了平等的地位,但仍未改變黑人的弱勢地位,種族歧視仍普遍存在生活領域。當下未曾改善的社會歧視和收入不均,是導致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黑白種族經濟力的落差,也反過來影響甚至固化贏者圈對弱勢者的偏差看法,以致形成難以扭轉的歧視印記。
與歐巴馬等少數黑人的成功勵志故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絕大多數黑人居於底層過著貧困且備受歧視的生活現實。歐巴馬們像是童話故事裡的美麗境界,多數的黑人宛若生活在現實社會的艱苦奴役,努力了許久還不能薦拔超生,依舊悲情綿綿。
是以,黑人種族內懸殊的階級地位,頂層的成功黑人無法代表全體黑人。
甫去世的波裔英籍社會學家鮑曼(Zygmunt Bauman)生前即預言了,在種族/族群問題上,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歐巴馬註定會失敗。他說歐巴馬不是在踐踏或受壓迫的運動中成為代言人,或是因黑人復仇者聯盟而登上權力高峰的。他的優勢與超越在於證明集體性的屈辱刻版印象,在優秀的個人身上可以被洗刷掉。所以,成功者無法把全體黑人從底層的卑微地位中拯救出來。同理,英國前首相鐵娘子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在英國長期的執政,並沒有為女性地位帶來更平等。
與歐巴馬等少數黑人的成功勵志故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絕大多數黑人居於底層過著貧困且備受歧視的生活現實。(AP)
美國黑人作家比第(Paul Beatty)以七年的筆耕《出賣》(The Sellout)小說榮獲去年素有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高獎項的英國布克獎。比第一開頭就嚴厲控訴美國的種族不平等,後以諷刺與幽默的筆調來陳述一位美國黑人青年的生命歷險記:童年活在父親嚴厲管教的陰影中,父親不幸往生後,回鄉落腳於南加州黑人區,經歷黑白的各式種族衝突後,決心在最高法庭上要求恢復奴隸制並實行種族隔離。這是無比的諷刺:比第想拒絕開放的社會,躲回美國未廢除黑人奴隸制度前的社會,尋求宛若子宮內未出世的嬰兒受到羊水的保護和母親的呵護。
歐巴馬說,種族鴻溝和經濟不平等將繼續導致「不滿和分裂」。
是的,一個美國,至少兩個對立的世界:黑與白、貧與富……等。社會的超穩定結構持續鞏固著既有秩序,如銅牆鐵壁牢不可破,連觀念價值也難以改變超越。首位黑人總統無法改變黑人地位,這是歐巴馬的政治敗筆,這份串連政治、經濟和社會的遺產,也終將是代表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的川普(Donald Trump)就任美國總統的治理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