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中華霸權和台灣多元:文總改國總的必要性

◎張肇良

中華文化總會因劉兆玄戀棧風波而引人矚目,這個傳統上由國民黨歷任總統主導的社團法人,其任務就是把所謂的「中華文化」深植於台灣本土文化中,霸權心態一覽無疑;如今有總統府資政呼籲將其改回「國家文化總會」,不但有其必要,進一步更要讓它發揚台灣的多元文化。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在陳水扁時代改為「國家文化總會」,馬英九時代改回「中華文化總會」,如今民進黨全面執政,不知會否再改。(資料照,記者王文麟攝)

中華文化總會最初是在1967年由蔣介石以政府資金成立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顧名思義,當時的中國在搞文革,台灣因為沒有什麼中華文化,所以必須「復興」一下;1990年進一步改名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當時台灣的民主化運動如火如荼開展,國民黨為了加固台灣的「中國情結」,讓這個「文總會」以霸權方式洗台灣人的腦,使得那時的「台灣人」、「中國人」傻傻分不清,路上到處聽得到:「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荒唐鬼扯蛋。

2000年陳水扁總統上任,費盡千辛萬苦在2006年把「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改為「國家文化總會」,大力推動台灣本土多元文化,誰知馬英九上任後,2010年又被改為「中華文化總會」,其任務寫得很清楚:「發揚中華文化,深植本土文化」,擺明了就是要在台灣人的腦裡種下中華霸權文化。

幾千年來的「中華文化」都是以儒家的正名主義和階級主張為底蘊,什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類,中國歷朝歷代獨裁者就用這個東西篏制人民思想,要求百姓無條件愚忠,直到今天,中國仍被視為「人治」社會,毫無人權法治可言。反之,日本時代的統治者雖可惡但仍不失其「法治國」的原則,時至如今,台灣人代代相傳守法的美德,民間更有許多獨特而本土的多元文化,不過,陳前總統的用心終究是船過水無痕。

好不容易,2016年民進黨再度重掌政權,小英總統也很用心地把「中華文化總會」要回來,為了符合主流民意,我等必須呼籲小英政府不但要改名,還必須讓它能真正發揚台灣的在地與多元文化。否則,國家的名字暫不敢改便罷,如果連個社團的名字都改不了,那是會被人看破手腳,也是陷我黨於不義。

(台大政治學碩士、民進黨桃園市議員)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