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掀開「文化統一」的黑幕

如果說過去八年台灣政治的統治本質,是個計畫性的「反獨促統」過程,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無疑是前政府所設想的經濟統合推進器,這個協議由於服務貿易談判先行,企圖讓人流先於物流快速進入對方市場,引起大眾警覺而有較大認識;其實還有另外一項更大的工程在無聲進行,那就是「文化統一」,而「漢字再一次的書同文」,正是國共雙方共同的起手式。

漢字再一次的書同文,出於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在受前總統馬英九之託,擔任中華文化總會會長時期的親自表述。書同文,正是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接受策士李斯的建議,要統一天下,需先統一思想,要統一思想,需先統一文字,所下達的命令。在台灣使用如此敏感的字眼,且出於馬政府重臣之口,實有其極為明確的脈絡。

早在二○○八年,馬先生在競選時所提文化政策白皮書,即已倡議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的構想,當時外界莫知所以;次年,馬先生以總統身分揭露「識正書簡」的主張,也就是印刷上使用正體字,平常書寫時不排斥使用簡體字,引發國人一陣愕然,仍然不解其葫蘆裡到底賣什麼藥;到了二○一○年,馬先生把劉兆玄請到總統府去專題報告,這時態勢就頓時清朗起來,劉會長當時對著中樞大員說:ECFA簽訂後,未來不可避免要談到政治議題,在此之前,台灣應該先和中國大陸談文化,中華文化是兩岸最大公約數。原來,繼ECFA之後,馬政權接著想簽的是文化協議,文化總會做為國共「文統」平台的設想,到此真相大白。

這些年,不僅文化總會果然馬不停蹄,執行前述陽謀,或許是看到馬英九不久要下台的急迫感,或者是國共通聯已經到了該掀蓋的時刻,習近平在二○一五年夏天,也在共產黨內部彈起「共享史料、共編史書」的調。去年十一月,中國文化部把劉兆玄請到北京參加論壇,這名國民黨元老呼應習總書記之餘,進一步建議兩岸學術合作建立共同智庫。而兩岸合編的《 中華語文大辭典 》,就在今年四月,也就是趕在馬先生卸任前一個月,舉行了新書發表會,文化總會明說這辭典要讓六十年分裂分斷的兩岸人民,增進語言交流。

後來,馬先生在今年五月以僑委會預算編了《華語文教材》發送海外,這時他才真正說到:全球使用正體字的人口僅四○○○萬左右,使用簡化字的達十三億人,因此推廣正體字不是要對抗,而是要融合。

經過這八年一路填海造陸、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宗旨下,進而檢視文化總會這個機構的存廢問題,將更容易聚焦。文化總會在一九六七年成立時,總共收受的捐款一六○○萬,絕大部分來自於國營省營事業的捐助(一四○○萬),而馬政府八年,由各部會補助的金額,也高達一億多元。再者,現在文化總會的執行委員成員,就有至少十二人當過馬政府時代的政務官,更可證明這些人是由政府主導任命,屬官派代理。

過去,幾任總統卸任,文化總會的交接從未發生太大問題,這次居然會風波愈演愈烈,發生公產與私產之辯,人民團體與公設社團法人之爭,不難探究這個組織企圖由公轉私的目的,不外就是前朝這些特定遺官,想利用這些資源在此安寨紮營,並且藉由推動文化統一的功能,持續與中國搭橋,在台灣政黨輪替之後行多方的目的。

說到這裡,這個由大量納稅錢扶植出來的單位,豈有落入私人口袋,行違背多數人意識,甚至妨害公共利益的道理?文化總會必須回歸公有,如果國民黨馬家軍負隅頑抗,內政部要求限期改善亦不可得,新政府就該依法發揮公權力,廢止許可,令其解散。不必再繼續吵嚷下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