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雀
早在1930年代,美國即出現拉丁裔幫派;1940年代,美國的墨裔不良少年,穿上及膝的大西裝外套,搭配緊身長褲,特立獨行,到處惹事生非,被稱為巴秋哥(pachuco)。巴秋哥走入歷史後,由丘洛(cholo)取而代之。「cholo」一字源自阿茲特克的納瓦語「xolotl」(讀音:索洛特),為狗之意,在西班牙殖民時代用來稱呼有印地安血統的低下階層,二十世紀中葉則指在美國的墨裔不良分子,滿口俚語,獨特的肢體語言,穿著寬鬆褲子,白色汗衫外再罩上格子襯衫,而襯衫僅扣脖子上的鈕釦。
在美國,低下階層的拉丁裔因保留母國語言和習俗,又與美國社會格格不入,而成為社會邊緣人,備受欺壓,最後為了求自保,不是加入幫派,就是自組幫派,在團體中尋求慰藉。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拉丁裔幫派,間接反應出拉丁美洲動盪的政局,其中,以1980年代所產生的黑幫最令人震撼,影響深鉅。
1940年代,美國的墨裔不良少年,穿上及膝的大西裝外套,搭配緊身長褲,特立獨行,到處惹事生非,被稱為巴秋哥。(research.pomona.edu/)
1980年,薩爾瓦多左派游擊隊「法拉本都.馬蒂民族解放陣線」(Frente Farabundo Martí para la Liberación Nacional)揭竿起義,與政府軍展開持續十二載(1980-1992)的內戰。烽火連天,薩爾瓦多兒童僅能度過純真的十一歲,一旦過了十二歲,就會被政府強制徵召入伍,若不願加入政府軍,那只好加入游擊隊。不論做何選擇,十二歲的小孩必須提早面對生離死別,體驗戰爭的殘酷血腥,這段悲慘的史實被改拍成電影《純真十一歲》(Voces inocentes)。1992年,在當時聯合國祕書長裴瑞茲(Javier Pérez de Cuellar,1920-)的斡旋調停之下,政府軍終於和游擊隊簽訂和平協議。
1980年,薩爾瓦多左派游擊隊「法拉本都.馬蒂民族解放陣線」揭竿起義,與政府軍展開持續十二載(1980-1992)的內戰。(www.emaze.com)
化干戈為玉帛就從此天下太平了嗎?也不盡然。
內戰期間,造成了十萬餘名孤兒,許多孩童曾接受過軍事訓練,看盡殺戮、見識死亡。變調的童年,不僅身心受創,也影響了往後人生,儘管部分孩童有幸能逃離戰火流亡美國,卻因生活無以為繼,再加上文化差異,而處處受到欺凌,於是組成幫派報仇雪恨,其反撲心態比上一代的幫派更為強烈,更充滿仇怨。
「瑪拉.薩爾瓦杜魯恰」(Mara Salvatrucha)就在這種背景下於1980年代形成,起初發跡於洛杉磯畢可聯盟(Pico-union)拉丁裔社區,不過,這個彼時才興起的青少年幫派為了爭地盤,與原來盤踞十八街的墨西哥裔黑幫「Mara 18」(或稱B 18)結怨;為了與之區分,而有「MS」、「Mara」或「MS13」之簡稱。
「Mara」(瑪拉)乃中美洲的用語,等於西班牙常用的「小幫派」(pandilla)、「族群」(colla)、「團體」(grupo),亦即,一群居住在同一個社區的朋友。因而有「學生團體」(mara de estudiantes)之用法,係取自「marabunta」(蟻災)一字,意思為年少輕狂、容易滋生事端的一群。至於「Salvatrucha」(讀音:薩爾瓦杜魯恰),乃形容「Mara」的陰性形容詞,其陽性為「Salvatrucho」,意指「聰明的薩爾瓦多人」、「覺醒的薩爾瓦多人」或「準備好的薩爾瓦多人」,其語義來自「trucha」(鱒魚),形容儼如鱒魚一般聰明靈敏。
另外,有學者持不同看法,認為原文中的陽性形容詞「trucho」應該源自對宏都拉斯人的暱稱「catrachos」,而「catrachos」則來自「xatruch」(讀音:薩杜魯奇),指宏都拉斯獨立後的名將弗倫西歐.薩杜魯奇(Florencio Xatruch,1811-1893),他曾率領國人到尼加拉瓜擊退意圖染指拉美的美軍;因此,後人以「薩杜魯奇」來稱呼英勇的宏都拉斯人,而「薩爾瓦杜魯恰」就是薩爾瓦多人與宏都拉斯人的組合名詞。
「瑪拉.薩爾瓦杜魯恰」起初發跡於洛杉磯畢可聯盟拉丁裔社區。不過,這個彼時才興起的青少年幫派為了爭地盤,與原來盤踞十八街的墨西哥裔黑幫「Mara 18」結怨;為了與之區分,而有「MS」、「Mara」或「MS13」之簡稱。(www.telesurtv.net)
簡言之,「瑪拉.薩爾瓦杜魯恰」就是拉丁裔黑幫,可分為「MS13」和「Mara 18」。這兩個拉丁裔黑幫本來就不合,又因利益衝突常與其他亞、非裔黑幫起衝突。
不少中美洲人為了遠離戰火和貧窮而流亡至美國,同時也有許多冀望追求美好未來的墨西哥人偷渡到美國。這些拉丁裔青少年,不論薩爾瓦多人抑或宏都拉斯人,不論瓜地馬拉人抑或墨西哥人,同屬美國社會的低下階層,雖有共同語言和民族情愫,卻為各自利益組成不同的幫派,冀望在群體中找尋自我的存在價值,締造自己的神話,以暴力等瘋狂行為鋪寫生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