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笛/澳洲國立大學博士候選人
整體來說,蔡英文的520演說,與她去年於美國智庫 CSIS 的演講,以及今年一月中的總統勝選演說,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對照她勝選夜的自我期許,「建立具有一致性、可預測性、可持續的兩岸關係 (政策)」而言,在國際上,可望深化她的「無意外外交」 (no surprises diplomacy) 的可靠形象。
如同事前預期的一般,蔡英文520總統就職演說的兩岸部分,並沒有正面回應「九二共識」,而是採取「化整為零」的方式處理。雖然沒有直接唸出如「芝麻開門」般的通關密語,卻把其大部分組成一一羅列。
蔡英文沒有按照北京規範提「九二共識」,但也沒有拾人牙慧、跟著陳水扁的「九二精神」詞彙依樣畫葫蘆。而是創造自己的詞彙,往往把非黑即白、較無妥協空間的「名詞」改為比較有模糊空間、讓大家可以各取所需的「形容詞」或「動詞片語」,把框架問題 (framework) 用程序問題 (process) 拆解。
例如,她把「共識」化為「共同認知與諒解」,並把「(九二)精神」改為「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再將 2012年已被批評過的名詞「台灣共識」重新打扮為「我們更會努力促成內部和解,強化民主機制,凝聚共識,形成一致對外的立場」等等。
又如,比起陳水扁的2000年就職演說,蔡英文雖然少了願意「共同來處理未來『一個中國』問題」詞彙,但隨即補上一句:「未來將依照《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律基礎來處理兩岸事務」 -而該條例第一條即將兩岸關係形容為「一國兩區」 (「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並將現狀定位為「國家統一前」。
兩者相較,陳水扁當年雖然說出「一個中國」四字,但畢竟迴避了對於兩岸現狀的「客觀判斷」,只表達對於未來努力方向的「主觀意願」;而蔡雖然沒有說出「一個中國」,卻微妙地指出,認定兩岸客觀現狀即一個中國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將是她的兩岸政策基礎之一。
如同事前預期的一般,蔡英文520總統就職演說的兩岸部分,並沒有正面回應「九二共識」,而是採取「化整為零」的方式處理。(EPA)
有鑑於此,北京學者,如北京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巫永平評論「和之前相比是有進步,試圖和大陸的立場更加接近」,以及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所長周志懷判斷「為兩岸破冰製造了條件」、「大陸解讀是向大陸表達善意,符合與大陸相向而行的一步」,兩人皆對蔡的方向做出了相對正面的解讀。
蔡式語言特色的戰略模糊,讓獨派支持者不至於有直觀上的違和感,也讓北京雖不滿意,但大體上可以接受。裡子是給了北京,儘管因為沒說出「九二共識」或「一個中國」八字,面子沒有給全。也因此,曾在《人民日報》頭版高調評論九二共識是蔡英文「必答題」的北京官煤,在五二0演說後,隨即表示「「這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但是國台辦也在同一篇回應中說:「台灣當局更須以實際行動作出明確回答,並接受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第二句話是重點。這意味著蔡英文給的裡子大體上讓北京領導層足夠對內部鷹派交代,也為新政府贏得了在兩岸事務上能被持續「聽其言,觀其行」的觀察空間。北京雖然不滿意蔡英文沒有痛快地用文字作答 (唸出九二共識),但至少願意讓她日後能用行動持續作答。也因此,兩岸局勢在可見的未來將保持大致穩定,新政府得以將較多心力投注於處理經濟等內政問題。
雖然如此,如同林中斌教授先前所說,即便蔡的就職演說「過關」,北京方面也不會馬上改變目前的作法及態度,也不能排除北京在未來一至兩年內,對於台灣還會有後續的施壓動作。一來,改變需要紅綠之間累積互信,北京內部凝聚新共識,皆需要時間;二來,2017年中共十九大換屆的籌備行動已經開始了,領導層在十九大前沒有太多心力能於台灣問題,即便有用心力,於此換屆籌備的關鍵時刻,恐怕也難免寧左勿右,不願輕易為了對台施展收買人心的懷柔政策而損傷其政治資本。
作為結尾,本文摘錄小英基金會董事、曾撰寫陳水扁 2000、2004年總統就職說的前國安會秘書長江春男一年前與鳳凰傳媒訪談的內容,或可做為解讀蔡英文昨日演說時的部分參考:
江春男:「兩岸需要的不是一個大的論述,而是需要建立互信,慢慢累積互信和善意. . . 不存在一個「符咒」就解決所有問題...你是「九二共識」還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如果「一中各表」我們可以接受。我們認為九二共識的內涵就是「一中各表」。但是大陸不願意講這句話,所以我們怎麼接受?」。
鳳凰網:「你覺得蔡英文希望給大陸的資訊是什麼呢?」
江春男:「我是可靠的,我是可信賴的,我不會突然變來變去,我會一以貫之,我接受現狀,我是國際化 (註:當為國際法) 專家,說話算話,既有的協定都會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