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南方反思》「台產台銷」才是王道

台灣的地理幅員不大,若在各縣市、甚至各鄉鎮推動「地產地銷」,不僅毫無意義,它同時阻礙各縣市間農產品的流通。與其推動「地產地銷」,不如提倡「台產台銷」,讓大家能享用全台各地最棒的農產品,無須拘泥於狹隘的地方意識。

張花冠

雲嘉南是台灣最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但鮮少掌握農業政策的話語權。

許多在報刊雜誌、電子媒體與網路上喊得響徹雲霄的農業概念,雖受台北知識階層的喜愛,但實際上卻不符合雲嘉南農業生產的實況,同時阻礙台灣農業的整體發展,其中「地產地銷」的概念即是如此。

自1990年代起,本土意識抬頭,台灣自身的主體性逐漸受到重視與追尋。但與此同時,我們同時經歷了新自由主義的擴張與全球化的浪潮,台灣不得不逐步開放國外農產品的進口。而於2002年台灣加入WTO後,農業貿易因此更佳自由化。面對來勢洶洶的進口農產品,國人開始培養出台灣農產品較為優質的印象。而對於在地農業的支持,卻又進一步轉為「地產地銷」的概念。

「地產地銷」的概念深受台北知識階層的喜愛,但實際上卻不符合雲嘉南農業生產的實況,同時阻礙台灣農業的整體發展。(資料照,記者蔡百靈攝)「地產地銷」的概念深受台北知識階層的喜愛,但實際上卻不符合雲嘉南農業生產的實況,同時阻礙台灣農業的整體發展。(資料照,記者蔡百靈攝)

為了配合社區總體營造與農村再生計畫,各地莫不積極發展在地小旅行與地方性人文觀光。各界積極打造「地方性」(locality)的同時,為了推銷在地的農特產品,源於日本的「地產地銷」概念因此被挪用至台灣。於是乎,原先只是配合在地小旅行的「買在地、吃在地」(Buy Local, Eat Local),甚至轉變為要求各縣市政府於營養午餐使用在地農產品的浪潮。

狹隘的「地產地銷」是否適用台灣?顯然有待商榷。

日本的「地產地銷」最早源於北美的「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s agriculture, CSA),由於北美地廣人稀,所以當地討論的CSA概念,乃是以方圓一百英里內的範圍為基礎。換句話說,直徑距離達320公里,約當台北市政府到台南火車站的距離。北美的社區概念範圍就快相近於台灣本幅員,「地產地銷」是否適用台灣,不無疑問。

既然台灣的地理幅員不大,若在各縣市、甚至各鄉鎮推動「地產地銷」,不僅毫無意義,它同時阻礙各縣市間農產品的流通。作為嘉義縣長,我當然希望與大家一起分享嘉義最優質的溫室小番茄、甜瓜與阿里山茶,但我也樂於讓嘉義學子認識到,雲林水林是台灣蕃薯的故鄉,東部有清澈水質孕育出的良質米,而高雄旗山的香蕉更是台灣的驕傲。與其推動「地產地銷」,不如提倡「台產台銷」,讓大家能享用全台各地最棒的農產品,無須拘泥於狹隘的地方意識。

與其拘泥於狹隘的地方意識,不如提倡「台產台銷」,讓大家能享用全台各地最棒的農產品。(圖為 嘉義縣優質甜瓜「甜姐兒」,記者蔡宗勳攝)與其拘泥於狹隘的地方意識,不如提倡「台產台銷」,讓大家能享用全台各地最棒的農產品。(圖為 嘉義縣優質甜瓜「甜姐兒」,記者蔡宗勳攝)

就當台灣即將加入TPP之際,面對新時代的到來,台灣的農業處境只會更加嚴峻。過去我們對農業的許多觀念與想法,早已不合時宜,狹隘的地方意識並不會讓台灣農業更好。相較於「地產地銷」,「台產台銷」顯然才是王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