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統計,台灣2022年家庭暴力通報案件高達19萬2千多件,平均每天約有526件家暴案件發生。
家庭暴力是循環歷程 女性被害人數為男性2.46倍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王亮鈞醫師表示,家庭暴力常見的形式分為身體暴力、精神暴力及經濟暴力,無論男女皆有可能成為受害者,但根據統計,全國每十萬人口家暴事件通報被害人數女性約為男性的2.46倍。
過去有學者提出家庭暴力是循環歷程,通常會有家庭暴力醞釀的壓力期、爭執進入白熱化的爭執期、暴力行為正式開始的虐待暴力期與家庭暴力暫時停歇的蜜月期等四階段的循環。在前兩個階段,被害者情緒可能會從焦慮壓抑轉為憤怒爭執,當遭受到虐待暴力後,恐懼、憂鬱等負面情緒又會相繼浮現,若被害者此時沒有求救意識的話,就可能進入蜜月階段,加害者會給予被害者補償,或是被害者因當時所處的心理、環境等種種因素,最終選擇性忽略所遭受的傷害,從而陷入家暴循環。
法律協助+藥物治療 度過情緒低潮
當被害者無力承受的最後,即可能出現焦慮症、憂鬱症、恐慌症及酒精濫用的表現,甚至可能在嚴重暴力行為後出現壓力創傷症候群,導致被害者無法維持正常生活,人際社交與工作能力皆可能受到影響。
王亮鈞醫師說明,除了第一時間尋求法律協助外,以台灣醫療端而言,第一線的主要療法是藥物治療。血清素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主要掌握情緒和睡眠等機制,被認為是幸福與快樂感的參與元素之一,藉由藥物讓血清素在體內累積,可以調節心情、食慾和睡眠,幫助個案加速度過情緒最低潮的時期。
情緒穩定後心理諮商 2種方式一次看
此外,待個案情緒穩定後,可進一步安排心理諮商,方向可分為個別諮商與家庭諮商。個別諮商是透過一對一的個別晤談,協助整理過去經驗,使個案得以尋找改變的契機與方向;若是包括加害者在內的其他家庭成員,與被害者皆有意願尋求與過去不同的相處模式,經評估後會安排家庭諮商,由治療師幫助家庭成員理解彼此真實想法及立場。
王亮鈞醫師補充,透過上述治療,醫師會在個案下次面對壓力源時觀察其抗壓性,檢視症狀是否復發,建議整體症狀緩解後,仍要繼續藥物治療至少半年。
簡式健康量表評估 超過15分應就醫
家庭暴力是一個向下沉淪的循環,及時的覺察格外重要,王亮鈞呼籲,民眾務必在第一時間尋求警政人員的協助,並及時就醫及保全證據。後續若自覺有出現情緒低落、興趣喪失、失眠、飲食習慣改變、生活動力下降、大量飲酒或自殺想法等情形時,可透過簡式健康量表進行評估,分數超過15分達重度時都建議接受身心科專業診斷,以得到妥善的治療。
☆自由評論網提醒您,若您發現有兒童、少年、老人、身心障礙者遭受不當對待,或您本身有遭受家庭暴力、性侵害、性騷擾等情事,24小時全天候可以手機、市話、簡訊(聽語障人士)直撥「113」☆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健康醫療網 記者王冠廷報導 每天526件家暴正在發生! 醫籲「正視1事」別選擇性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