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瑞克
大家好,我是德瑞克,我對氣候變遷議題下的碳金融有高度興趣,同時也抱著高度質疑。
第十一講我們介紹了ESG的ETF,這一講,我們來談談綠色能源的投資。
說到綠色能源的投資,我們不能不認識這兩年來最火熱的兩隻ETF,那就是貝萊德發行的兩支全球清潔能源的ETF,分別是美國版的iShares 全球清潔能源 ETF (代號ICLN),與歐洲版的iShares 全球清潔能源 UCITS ETF (代號INRG)。
這兩支ETF都是追蹤標準普爾全球清潔能源指數(S&P Global Clean Energy Index)。
因為碳中和議題而引發對清潔能源的強烈看好,2020年歐美投資者瘋狂湧入這個領域,當年度投資ICLN與INRG達到創紀錄的 75 億美元。也推高了這兩支ETF的價格,在2020年價格漲了2.4倍(報酬+140%)。
但是,過度好的事情總會導致負面因子開始產生。
原本這兩支ETF追蹤的標普全球清潔能源指數,裡面只有30支成分股,而且有些還是小型股。當這麼超級大量的資金湧入時,會造成流動性風險。
我們可以把這個情況,想像成當一個巨人要住到小房子裡,而且小房子裡本來就有住一些其他人。因為小房子的空間有限,巨人一個轉身都可能會撞到其他人;另外萬一當巨人急著要出門時,還可能引發踩踏,而把其他人弄受傷了。
以投資的操作來說,因為ETF資金部位太大,加上有些投資標的物是股本小的小型股,在每半年一次的ETF再平衡中,都可能買賣不到足夠的股票(這就是流動性風險)。而且這麼大規模的買進或者賣出,也會對小型股的價格造成太大波動而牽動其他投資者。
我猜,標準普爾公司在設計全球清潔能源指數時,應該沒有想到有一天它會變得這麼搶手。
當初設計的構想是一個小而美的清單,裡面只有三十家公司,而且要求清單中每一家公司都要以清潔能源作為核心業務。而這三十家公司股票加總起來,市值大約在328億美金左右。
結果趕上了趨勢大潮,因為減碳與綠色議題夯,在2020年湧入了75億美金在ICLN跟INRG這兩支ETF上,以比例上來說,這些資金已經多到佔這些股票市值的兩成以上了,導致流動性出現困境,就像前面舉例的巨人與小房子一樣。
於是,標準普爾公司在2021年四月,提出了解決辦法,那就是擴大指數範圍,把原先的30支成分股,擴大為81支成分股。
依照前面的例子講,就是把房子蓋大一點,讓巨人能活動自如。
但是,指數清單要增加數量,說起來容易,可是做起來沒這麼簡單。
畢竟,要去哪裡找更多以清潔能源為主要業務,同時又能入標準普爾法眼的公司?
於是,標準只能放寬。標普放行一些有在做清潔能源,但不一定是主要業務的公司進來指數清單裡。
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就是改善了流動性問題,而且因為清單變大,ETF的價格波動就變小了。另外因為成分股變多了,也比較不容易被其他機構直接複製而影響績效。
但是付出的代價就是主題的稀釋淡化。畢竟投資人原本買進的是主打清潔能源的指數,而現在包含了一部分不是純做清潔能源的公司。感覺有點像是摻了水的酒。
因此,Bloomberg的ETF分析師Athanasios Psarofagis強調了主題ETF純度的重要性。他認為「建議確保主題純度,在不影響流動性的情況下,盡可能地為這些主題保留最大的權重」。
還有另一個被檢討的缺憾,就是在指數成分股變化之前,因為要事先公告,所以一些小規模投資人已經搶先在ETF之前做了買賣,而讓ETF無法取得好的買賣價格。這部分損失也反應在ICLN的價格上。
前面提到清潔能源ETF這麼火熱,讓我來澆澆冷水,來看ICLN近一年來的表現。
ICLN最近一年的報酬率是-39%,而同期間內大盤報酬是+18% (標普500指數)。
事實上,ICLN從2020年三月的低點USD$8.7,一路漲到2021年一月的USD$33,然後因為前述的ETF擴大的
事件,在2021年三四月先跌到USD$23,接下來一路緩跌到2022年二月的USD$18左右。
金融市場就是這樣。
即使是穩健獲利的投資標的,漲多了都得還回去,更何況是碳金融這樣話題性偏重的投資,投資者更要小心謹慎。
金融時報在2022年一月報導,Argonaut Capital首席投資官Barry Norris 說「在熊市中,一家公司不會因為做了道德上的好事,股價就能達到60倍的市盈率,人們在這方面將會更加務實。」而Argonaut Capital這間公司正在放空一些風力發電股。提供各位做為參考。
在碳中和這種先進議題上,歐美比我們跑得快得多,歐美資金市場已經經歷了熱潮並逐漸恢復冷靜,而台灣第一支的全球潔淨能源ETF在今年一月才剛上市。
我們確實需要一個氣候溫和的地球,為了降低碳排放,綠色能源是真切不假的需求。即使看到清潔能源ETF價格潮來又潮去,我仍然相信綠色能源是未來很重要的關鍵,只是在投資上,要小心不要成為被收割的韭菜。
下一講,我們將循著這一講提到的,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ETF(代號ICLN),剖析裡面的成分股,看看究竟是哪些公司,最有可能改變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