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硯/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屏東縣議員蔣月惠從一個「不理性」的抗爭者一躍成為全台灣最知名的地方民代,這樣戲劇性的發展,大概沒有一個人預料到。台灣人恐怕也沒想到這樣單純質樸的人竟然可以在台灣政壇上存活,更何況還是在地方議會。蔣議員的爆紅,對執政的民進黨而言其實是一種警訊,這一點執政者恐怕要有所警惕。
儘管蔣議員一舉躋身網紅,但國內的土地問題似乎也沒有任何解決的進展。這幾年來,徵地拆屋的事件時有所聞,這次屏東公勇路拆遷案中,縣政府選擇以突襲手段試圖減少抗爭,這種突襲方式在歷次的拆屋糾紛爭都可見,不管是苗栗、台北、新北等,地方政府採取的手段大同小異,而且也宣稱依法行政。但法律是用來保護人民權利的,侵害人民權利的時候還宣稱依法行政,這也太諷刺了。更何況,政府要遵守的除了法律,還有一般法律原則,誠信、正當法律程序等要求都是依法行政的一部分。
不過,屏東公勇路拆遷是公用徵收的問題,相對於都市更新或者是其他開發計劃來說而言單純得多。但被徵收者狀況各有不同,有些可以單純以價金來解決問題,但也有很多拆遷戶一旦土地房屋被徵收,重建生活可能會面對許多困難,這時遇到的抵抗就會很大了。雖然蔣議員指控公勇路拆遷案有官商勾結成分,目前倒是沒有任何證據佐證。或許從動機上來分析,潘縣長需要一個建設的成果做為政績,這一點在台灣民主選舉上似乎成了常態。
有學者對於公勇路開發持不同看法,這一點見人見智。不過,在台灣的民情上,地方民代及首長爭取建設似乎是一個讓民眾對政務推動最有感的方法,理性上是可以說服縣府這個開發沒有必要,但再過幾個月就要選舉了,恐怕是有一定的難度。
這次蔣議員的爆紅也引發各界對於羅騰園的關注,羅騰園到底有沒有立案也成了各方噴口水的焦點。但羅騰園的問題並不在於有沒有立案,事實上羅騰園也的確是登記有案的社團法人,但《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對於收容機構有著極為嚴格的規定,而羅騰園恐怕是無法符合。姑且不論可能的軟硬體要求,光是依據該法規定必須要做財團法人登記,對於蔣議員的財力而言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在目前的規範下,羅騰園要按蔣議員的期待成為一個大家庭,基本上是很難實現的事。
社會福利事業幾乎被要求必須要企業化甚至走向財團化已經是時勢所趨,幾個月前,由街賣者所組成的新巨輪協會房舍面臨拆除命運,也是類似的問題。希望藉由規範化使弱勢者能得到更好的照顧,出發點的確良善。不過,就如同土地問題,事情往往沒有兩全,有賴主政者的耐心與智慧。